RCEP將如何影響亞洲製造業供應鏈與貿易

RCEP是甚麼

RCEP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10 個成員國與澳大利亞、中國、日本、新西蘭和韓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又稱10+6。除了整合過去亞洲多個雙邊貿易協定,最大看點是連結中國大陸和日本、日本和韓國這兩組過去因為政治因素,難以簽訂雙邊FTA的國家。
預期將涵蓋約 30% 的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價值 26.2 兆美元,以及近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相較其他龐大貿易協定體系,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貿易協定 (USMCA) 涵蓋了世界貿易的 28%,而歐盟的單一市場則以近 18% 的比例位居第三。

RCEP 重要政策

RCEP主要政策目標是期待結合現有的協議,讓幾個亞洲國家更接近,建立像是歐盟或者是北美的區域整合,並且透過減少成員內部貿易障礙、創造自由的投資環境以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第一個政策重點為關稅優惠,在東協的基礎上,進一步統一區域內貿易規則與消除關稅障礙根據RCEP協議,成員國出口的任何商品,若有40%以上的原料來自成員國,那麼出口到另一個RCEP成員國便可以享有關稅優惠。各成員國的政策實施將以立即降至零關稅或者十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政策為主,並且有望在 20 年內取消一系列進口關稅。

第二個政策重點為原產地原則,規定一種產品必須在該區域內生產達到一定比例,才有資格享受免稅待遇。這些規則將將影響亞洲供應鏈分工與配置,讓亞洲供應鏈更容易管理,公司更容易建立跨越幾個不同國家的供應鏈,並且使外國企業有更多彈性在美中兩大強權之間選擇。

如何影響成員國

RCEP的最大獲利國將是中國、日本以及韓國。首先,中國扮演主導者角色,曾多次表示,將「充分展示區域國家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進一步深化經貿聯繫的積極意願」,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協定簽署之前的東盟會議上向東亞國家喊話,希望與東盟國家加強發展戰略銜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中國與RCEP成員國過去貿易額占中國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透過此協議,中國將可以免關稅出口到成員國之中。中國與日本還另外協議雙方在機械裝備、電子資訊、化工、輕工紡織等多個領域相互大幅降低關稅,特別是2022年中國對日本出口57%的產品將立即實現零關稅。

對日本來說,首次與最大貿易國中國、第三大貿易國韓國間進行自由貿易,有助日本擴大出口。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日本86%出口至中國的工業產品關稅則可望從6%降至0,包括每年有87%出口至中國的汽車零組件。除此之外,日本向韓國出口的商品原約19%免關稅,向中國出口商品約8%免關稅。RCEP預期將把這個比例大幅提升到86%。

此協議對於東盟內較小國家可能有利有弊,因為受惠產業不包含它們的主要行業(依賴農業或廉價勞動力出口的東盟小國)。雖然RCEP可能減少小國的貿易利益,RCEP將允許它們向東盟以外的國家像是韓國與日本出口免關稅產品,這兩者利弊關係,還須觀察後續成員間合作情況。

對台灣的影響

台灣被RCEP排除在外,主要影響為關稅與原產地原則對亞洲製造業供應鏈重組的影響。我國資通訊產品因《資訊科技協定》而享有出口零關稅,這部分大概占出口的四分之三,因此資訊科技產業比較不受RCEP影響,但是出口到RCEP國家的商品中,傳統產業商品約占四分之一,這部分日後會受到關稅的影響,將可能減少傳統產業出口值。

短期內預期不會對台灣中上游原料出口造成明顯排擠效果,因為各國降稅政策仍採相對保守且台灣已適應長期對東協的關稅弱勢。然中長期而言,待RCEP對供應鏈的各項佈局與合作逐漸統一,加上後續可能有新成員加入擴大規模,對台灣傳統產業像是機械、車輛、石化、紡織、食品加工預計會有負面影響。


俄烏戰火爆發,二戰以來最大戰爭帶來什麼影響?

開戰時間與潛在影響

俄羅斯總統普丁於2022年2月24日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展開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戰事,震驚全球也帶來了不少的影響。

戰爭加劇通貨膨脹,使得原物料與糧食價格上漲。OECD表示,全球經濟正為此付出高昂代價,包括經濟成長放緩,超乎尋常的物價飆升。該單位最新經濟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遲滯可能會使許多國家經濟陷入衰退。筆者認為,其對於能源市場的影響尤為顯著,將大大打擊歐洲市場。

開戰原因:普丁的目標與其餘政權之回應

至於開戰原因是什麼呢?首先,普京拒絶用「戰爭」與「入侵」等詞匯,只允許稱之為「 特別軍事行動」。其最初的目標為佔領烏克蘭並推翻其現政權,以打擊烏克蘭加入北約。 2 月 24 日發動入侵時他曾告訴俄羅斯人民,此舉為「使烏克蘭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然而,俄軍未能攻佔基輔。戰爭持續一個月之後,普丁把目標轉向烏克蘭東部和南部。

俄國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說要使烏克蘭擺脫壓迫。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說:「敵人將我指定為第一目標,我的家人是第二目標。納粹和烏克蘭種族滅絶的說法是無稽之談,只是俄羅斯多年來不斷重覆的一種手段。莫斯科甚至指責烏克蘭正在製造基於鈽的髒彈。」

而現階段國際社會大多指責俄羅斯實施暴行。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在內的幾個國家甚至使用「種族滅絶」等詞彙。對此,俄國情報局局長謝爾蓋·納雷什金說:「俄羅斯的未來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岌岌可危。」認為無論多麼不合理,這場戰爭是俄羅斯歷史上的關鍵時刻。

世界銀行的聲明:民生用品與能源警訊

世界銀行警告說,烏克蘭戰爭將對大宗商品市場造成自1970年代以來最強衝擊。一份新的預測報告指出,衝突造成的破壞將導致從天然氣到小麥與棉花等各種商品的價格大幅提升,能源價格也將上漲50%以上,推高家庭和企業的成本帳單。

    此情況可從聯合國食品價格指數得到有力證據,此指數目前居60年前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小麥價格預計將增長42.7%,以美元計價達到到歷史新高。其餘價格增幅包括大麥增長33.3%,大豆20%,油29.8%和雞肉41.8%。對於民生用品面的價格抬生反映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出口急劇下降的事實。

根據J.P.Morgan的數據,俄烏戰爭爆發前,這兩個國家佔全球小麥出口的28.9%。根據標凖普爾(S&P)全球的數據,它們還佔全球葵花籽供應量的60%,這是許多加工食品的關鍵成分。預計化肥、金屬和礦物等其他原材料的價格也將上漲。只有木材、茶葉和大米的成本是預計會下降的少數幾種商品。

美國銀行研究報告指出小麥是最難替代的農業出口產品之一。來自烏克蘭的供應鏈狀況加上北美和中國惡劣的天氣條件可能加劇小麥出口的減少。該報告還表明,由於戰爭,烏克蘭的穀物和油籽運輸量下降了80%以上,相當於大約10天的世界糧食總供應量。

筆者認為,隨著戰爭持續白熱化,至今仍未趨緩,民生用品與能源的價格仍將隨著通貨膨脹有提高趨勢。這對於一般民眾影響甚鉅,各個國家須尋求更多替代方案以緩衝當務之急。而究竟這個現象何時能減緩?大宗商品市場的前景又將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俄烏戰爭的持續時間及其對供應鏈造成的破壞。

能源去俄化如何影響全球經濟?

背景

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西方國家開始對俄國實施一系列的經濟制裁,其中就包括歐盟的能源去俄化政策,希望能減少甚至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及天然氣,而此舉也讓歐盟在能源上過度依賴俄國這個獨裁政權的問題浮上檯面,數據顯示烏俄戰爭之前歐盟有三成的石油、四成的天然氣及五成的煤炭須從俄國進口,一旦失去從俄羅斯進口的石化能源,歐洲本身能源價格大幅上升,間接導致通膨等情況,重創歐洲經濟,甚至缺乏天然氣恐使歐洲居民必須度過一個艱難的寒冬。

中國間接成為能源去俄化得利者

受能源去俄化政策影響者遠遠不止歐洲本身,更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數據顯示,自從烏俄戰爭開打後,歐盟每個月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暗示著能源去俄化政策正在導致高耗能製造業等能源密集型行業轉移至中國。

歐盟在去年7月提出計畫,要求成員國在去年(2022)的8月到今年(2023)3月間要將天然氣用量降低至少15%,若用量減低導致國內能源短缺,政府則應將用量優先分配給家庭及醫院等民生需求,並減少對工業的天然氣供應,而工業用天然氣佔歐盟天然氣整體需求的38%,換言之,若要減少整體15%的用氣量且不影響到民生需求,工業用氣量要降低將近4成。而中國本身有相較歐洲低廉的工資、龐大的內需市場等優勢,再加上受能源去俄化影響,俄國的原油及天然氣打折出售給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使中國進一步擁有廉價能源的成本優勢。綜上,能源去俄化政策加速了製造業等高耗能產業往中國轉移的步調,使中國成為此政策的受益者。

歐洲度過能源危機了嗎?

今年一月,德國政府官員在能源峰會上指出政府對能源的供應情況很有信心,認為他們已經撐過這個艱難的寒冬,不須再擔心能源的緊缺。就數據來看,歐盟自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總量減少了超過84%,取而代之的則是液化天然氣的進口成長了102%,增加了超過一倍,整體而言,歐盟的天然氣總進口量比戰爭前減少約14%,配合上述前段提及降低天然氣用量15%政策,能源的供應情況應如同德國官員所言已趨向穩定。但穩定下來的是「量」,在「價」的部分,荷蘭天然氣交易中心的天然氣期貨價格,在去年八月底曾飆漲至339.2歐元/MWh的天價,即便現在已回落至49.87歐元/MWh,仍遠高於過去的價格水準,去年底德國甚至祭出天然氣的價格上限來控制,但是價格上限僅是應急的緊急措施,不但無法徹底解決問題,更有可能破壞市場供需。總結來說,雖然歐洲已撐過能源供應在「量」上短缺的問題,但能源價格高漲所帶來的通膨、經濟衝擊卻還沒有結束。

富士康員工大逃亡,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不保?

新冠肺炎爆發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自2019年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首次爆發,並於很短的時間內快速席捲世界引發全球大流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施了將近兩年的清零政策,而持續嚴格的清零政策使得許多工廠因為員工染疫無法正常運作,進而產生大量的虧損,甚至倒閉。2022年10月19日,鄭州富士康宣布禁止鄭州工廠食堂開放,要求工人在宿舍內用餐,而廠內的封閉式管理導致員工擔心染疫也無法得到應有的照顧,更是連基本的飯菜供應都成了問題,導致富士康員工出現集體大逃亡。

製造業西升東降

中國製造業於過去十年可說是雄霸全球,佔據全球製造業1/3的產值,然而因近年中國供應鏈的不穩定性,許多於中國的製造業公司都表示有考慮降低中國生產的比例,甚至遷移工廠至印度或東南亞等國家,根據統計,光是2022上半年中國就有46萬家公司宣布倒閉,310萬左右的個體工商戶註銷公司,中國歐盟商會主席約爾格‧伍特克表示,「中國正失去其作為世界最佳採購地的信譽,以前他從未見過有如此多的公司向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尋求採購。這樣做可能會增加這些企業的採購成本。但是,更昂貴的採購總比沒有強。

如蘋果因受鄭州富士康大逃亡事件波及,正在加速去中國化之計畫,將供應鏈轉移至印度或越南等地,並有分析師稱蘋果長期目標是將印度製的iPhone比例從現今個位數比例拉高至40%-45%,且將Airpods、Apple watch、Macbook等產品轉移至越南生產。自1997年以來,美國製造公司和製造工廠的數量下降了多達四分之一,近年因中國供應鏈風險、美中政治角力、台海衝突可能性、美國製造業長期下滑,美國政府於此時刻決議將支持美國實現製造業復興,美國製造業景氣低迷的現象正在逆轉中,美國已為製造業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礎。拜登總統更稱道,「我們如今在全美各地證明美國製造並非只是個口號,它已經成真,我們已證明好日子並非結束,而是就在眼前。」,拜登表示,美國的製造業正在重新崛起,且世界各地的製造商都正在湧向美國。科爾尼企業諮詢的一份調查顯示,高達92%的高管表達了對回流的積極態度。其中在中國擁有製造業務的高管中有79%的人,已經將部分業務遷至美國或計劃在未來三年內遷往美國,另有15%的高管正在評估類似措施。

自2022年來,宣佈在美國建廠或投資製造業的項目多達數百項之多,其中包括台積電斥資4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興建先進製程晶圓廠、英特爾將在俄亥俄州建立的半導體製造廠耗資200億美元、本田和韓國LG集團的LG新能源在美國投資44億美元的電動汽車電池工廠。

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動搖

雖然中國現在仍保有現金世界工廠的地位,500種主要工業產品40%以上產量是世界第一,聯合國追蹤的22類製造業,中國產出第一達16類,剩下6類也排第二,但最近的眾多外商轉移中國供應鏈佔比事件實為一則警訊,筆者認為,中國若要保有世界工廠的地位,當局的領導需要有相當的智慧與彈性,且現今美中政治角力白熱化,製造業的競爭更代表權力間的爭奪,中國若能保有世界工廠地位,也能在某些重要產業領域保有籌碼與美國談判,更是影響著全球供應鏈的一大因素。

俄羅斯在開戰後經濟受損程度可能接近蘇聯解體

由於歐美國家及日本實施經濟制裁以及外資紛紛撤離,俄羅斯的企業活動陷入混亂,就業環境惡化,經濟面臨急劇萎縮。據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預測,2022年俄羅斯的GDP增長率將降到-10%。經濟不斷萎縮也有可能影響俄羅斯作戰和停戰的決策。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把2022年俄羅斯的增速預期由原來的成長3%大幅下調至萎縮10%。預計2023年會出現零成長。在蘇聯剛解體的1992年,俄羅斯經濟創下-14.5%的負成長紀錄。本次俄羅斯經濟受到的打擊相當於蘇聯解體餘波的「劇本」越來越接近現實。

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對俄制裁範圍擴大到了把大型銀行剔除出國際結算網路、凍結俄羅斯中央銀行的資産、禁運高科技産品等。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統計顯示,宣佈退出或縮小俄羅斯業務的外資企業目前已達到約500家,原因是繼續經營業務所需要的零部件和材料的採購開始受阻。外資企業被認為在俄羅斯國內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隨著合同的終止,俄羅斯的失業人數將不斷增加。俄羅斯宏觀經濟分析和短期預測中心預期,到2022年底失業率(2月為4.1%)有可能會惡化到7%。此外,根據制裁對象範圍的擴大情況,俄羅斯的通貨膨脹率可能會上升到20%至30%的水平。

俄羅斯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因受到制裁,已經難以從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由於俄羅斯央行為了防衛盧布的幣值而大幅提高利率,企業和家庭貸款也受到限制。英國Capital Economics負責新興市場的經濟學家Liam Peach指出,俄羅斯的企業和家庭債務成為壞帳,有可能造成小型金融機構的信用危機。自有資本受損的銀行在貸放資金上將會變得保守等,可能會加劇經濟活動的收縮。他表示,「俄羅斯經濟今後將被迫進行長達數年的大規模結構調整」。

俄羅斯在2014年併吞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時,從派遣軍隊到決定歸屬權的公投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就完成了。當時,西方各國的制裁對象及力度遠不及這次,隔年俄羅斯經濟僅衰退2%。普丁政府對這次進攻烏克蘭給經濟造成的影響也有一定心理準備,但由於烏克蘭的激烈反抗,戰爭正朝長期化發展。由於西方嚴厲的經濟制裁,俄羅斯經濟受到的打擊之大對普丁而言是嚴重的失算。

2000年普丁就任總統以後,拜原油價格上漲之賜,俄羅斯作為主要崛起的新興市場國家之一,失業率還比1990年代低。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西浜徹指出,「認為普丁是蘇聯解體後控制住經濟政治混亂的領導者的評價在俄羅斯根深蒂固」。再加上他透過操縱國家媒體,一定程度上成功形塑了愛國輿論。即便如此,普丁強權統治的基礎並不牢固。2018年,普丁推行以提高開始領取年齡為核心的養老金改革,各地紛紛舉行抗議遊行,普丁的支持率大跌,不得不修改政策。我認為,民眾失業、生活困苦及士兵厭戰等進攻烏克蘭的代價隨著時間拖長將被放大,如果又伴隨軍事行動的挫敗,對普丁的壓力只會更大,甚至危及到他的地位及政權。他被逼到絕境後,難保不會動用核武等終極手段。

因為俄烏戰爭,加速再生能源的發展

在2022上半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西方快速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開始發展可再生能源來滿足對於能源的需求,很可能永遠地改變這個世界能源的發展。

國際能源署認為: ”普丁發動入侵烏克蘭的戰爭,是再生能源歷史性的轉捩點”,他們也認為因為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軍事衝突,全球對於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會在2035年左右達到最高點,即使沒有戰爭的發生,化石燃料的需求也會在2022年變得更低。

在2022上半年,Lloyds制定了新的投資政策,他們停止新的石油與天然氣之貸款計畫,除非新的石油與天然氣之貸款計畫是為了再生能源作準備,Lloyds是第一家這麼做的英國大銀行,其他包括HSBC等銀行也有減少石油與天然氣之貸款。

相對應的,金融機構對於再生能源的投資,在2022年快速增加,特別是對於風力與太陽能的發電。

在加州,發展未來能源的實驗室有很大的進展,美國的物理學家在核融合發電技術有重大突破,讓人類在未來有機會使用這項技術進行發電,並且幾乎不排放二氧化碳。

虛擬資產交易所FTX破產引發幣圈危機

2022年11月11日,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申請破產,創始人佛瑞德(SBF)的身價從160億美元一夜間化為烏有。根據官網的對外聲明,SBF雖已辭去了FTX加密貨幣交易所的CEO職位,但仍然會持續協助內部交接事宜。然而不久後佛瑞德又因查出挪用客戶資產,已經被美國警方逮捕,面臨美國司法部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

這起事件的起因是FTX將用戶資金挪用至其姊妹公司Alameda Research進行借貸,而隨著幣圈巨頭趙長鵬宣布清除其手中持有的FTX代幣,引發了用戶的恐慌開始爭相擠兌,加上收購加密貨幣借貸平台BlockFi談判的破裂,FTX因為無法支付大量用戶提現而宣告破產並停止營業,隨後導致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巨幅下跌,引發幣圈恐慌。

Binance 幣安大到不能倒

FTX 倒閉後,身為穩坐全球最大加密交易所地位的幣安也備受關注,在市場對於加密貨幣的信心大幅下降的情況下,許多客戶開始從幣安提領大量現金出來,對此幣安創辦人趙長鵬堅稱,幣安不會濫用客戶資金,其不只可以處理無限量的提款額,且交易歷史比FTX悠久,時間足以證明它能挺過「加密貨幣寒冬」,先前包括 2017 年底至 2018 年底比特幣價格暴跌 80% 以上的慘況都已撐過,此次危機亦不例外。

然而幣安的危機不僅於此,先前早就有消息傳出,美國司法部和國稅局正在調查幣安的洗錢和避稅行為,趙長鵬可能將面臨法律風險和政府審查。區塊鏈分析公司 Chainalysis 於2020年也曾發現,透過幣安流通的犯罪活動與地下資金多於其他加密貨幣交易所,相關內幕一再披露,幣安的危機仍在繼續。

虛擬貨幣納管將近?

FTX 破產的根本原因並非流動性不足,而是挪用客戶資產,帳面上美元資產被挪用到僅剩兩億美元,無法支應高達50多億美元的負債。FTX存在財務報表未經審計、無董事會會議紀錄、現金管理內控不足等重大缺失,疏於公司治理下,自然也就無法阻止握有公司大權的創辦人 SBF 將 FTX 帳戶內客戶資金當作個人財產般隨意使用。

目前我國金管會是依「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對台灣境內虛擬資產交易平台進行監管,事件後我國央行還罕見表態「未來主管機關對虛擬資產等高風險的投資,宜適度漸進納管」,平台業者應依遵守洗錢防制法遵循之聲明。由於 FTX 在境外,且非經金管會核准設立的機構,金管會已呼籲投資人應小心在境外提供的相關商品,審慎評估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