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演及兩岸地緣政治風險對全球供應鏈之影響

2022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 (Nancy Pelosi)在其亞洲行中旋風式訪台,表達了美國對台灣的支持,而此舉也當然引發了中國的不滿,因此,裴洛西前腳剛離開台灣,中國即宣布8月4日至8月7日在台海周圍舉行大規模的軍演,中共解放軍封鎖台灣周邊海域,影響到台灣海峽等國際重要航道,使得不少船舶、飛機航班等皆被迫延期或繞道,除了讓原本就緊張的中美、兩岸關係再度升溫,對全球供應鏈及經濟情勢影響頗深。

根據Bloomberg統計,全球有約5成的貨櫃船需航經台灣海峽,尤其是容量前10%最大的船型中,更有將近九成會航經台灣海峽。另外,根據世界海運理事會(World Shipping Council)2020年的數據,台灣的高雄港是全球吞吐量第15大的港口,而全球前十大港口中有7座位在中國,另外3座分別位在新加坡、韓國與荷蘭,在這前十大港口中,台灣海峽是除荷蘭鹿特丹外9座港口的必經航線。若未來中共軍演常態化,將重創全球的貿易及供應鏈。舉例而言,能源運輸的延遲恐波不只台灣,日、韓在內的亞洲國家都將遭受衝擊。

另外,台灣是世界的電子、晶片及半導體重鎮,許多國際IT產業及相關零組件業者生產基地都集中在台灣,尤其台灣高度依賴進口,萬一中共採取長期封鎖台海策略,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將在進口能源短缺下戛然而止。因此,若台灣海空遭封鎖狀況延長,也將對國際半導體供應鏈造成巨大衝擊。

FED瘋狂升息!對抗通膨同時帶來什麼?

全年升息17碼,1980年代以來最猛幅度

新冠肺炎與俄烏戰爭使得通膨率不斷飆高,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美國聯準會(FED)2022年罕見地連續升息3碼達四次,全年累計升息幅度達17碼。聯邦基準利率從年初的0~0.25%直線上升至4.25~4.5%,是1980年代以來最激進的政策。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H. Powell)強調,他們的目標是將通膨率維持在2%目標區間以下,達成目的前會持續施行升息,聯準會官員的終點利率中位數預估值更提升到5.1%左右。以下,筆者將從不同層面切入通膨的影響。

股市

升息往往對股市不利,背後原因不難理解。FED如何實現升息?實際上,FED只要向市場拋售美金國債,就可以回收美元,當市場上流動的美元減少時,美元的融資成本自然上升,如此就實現了加息。而FED回收美元,可能會減少流入股市的資金,股市相應下跌。就當前這個升息週期而言,道瓊指數連續七週的週線下跌,是20年來最大的跌勢;納斯達克指數年初至今下跌超過20%。

房貸 

對美國人民而言,升息最直接的缺點就是房貸壓力的加劇。根據房地美(Freddie Mac)的最新報告,美國五月第一週的30年房貸平均利率升至5.27%。而在兩次升息之前,去年12月時僅為3.11%,而這一數字在短短一年前的2021年1月時,僅為2.65%。5.27%的最新利率也創下2009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這一壓力也傳導到香港。由於香港實施的是聯繫匯率制,FED升息後,香港金管局也將跟進。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在經濟仍未全面恢復、失業率偏高的環境下,升息將增添房貸者的壓力;對於中小企業而言,疫情對業務的打擊仍在,全球供應鏈及物流運輸也未完全暢通,經營仍然艱難,持續升息意味償還貸款的壓力逐步增加。

人民幣貶值

FED升息後,更高的利息回報和資產報酬率會導致新興市場的國際資金回頭流入美國市場。對於新興經濟體而言,美元流出,會使本國貨幣面臨貶值壓力。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表示,去年5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20天左右的時間內從6.3跌至6.8左右。筆者認為,對於像中國一樣的新興市場而言,貨幣快速貶值隱藏著巨大風險。舉例來說,在1994年的FED升息週期中,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迅速貶值,墨西哥貨幣大幅貶值,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大量資本從墨西哥流出,國際收支情況惡化,直接導致了墨西哥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貨幣危機。回到現今,外資或許將因匯率波動的影響流出中國市場,其次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貶值壓力增強,也將打擊中國進口產業的長期發展。

通膨之痛,是否導致用錯誤糾正錯誤?

美國歷經40年來最高通脹,2022年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創下1981年12月以來最高水平,高於2月份的7.9%。物價一直在上漲,通脹率已連續六個月超過6%,遠高於美聯儲設定的2%的平均目標。

當通脹率維持在低水平(2-3%)時,經濟學家稱之為經濟「潤滑劑」,因為物價的小幅上漲可以提升企業家的收入,刺激他們進一步投資,增加經濟活力。長時間大幅偏離這一目標,將使經濟面臨潛在危機。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對高通膨的反應太慢。梅卡圖斯中心的高級研究員Thomas Hoenig曾在FED工作近40年,他向BBC表示,美聯儲和全球大多數央行都遠遠落後於通膨的漲幅。

雖然Hoenig認為FED升息動作慢了,但他仍警告若用非常大幅度的升息來衝擊經濟,就是「試圖用另一個錯誤來糾正這個錯誤」,美國經濟將為此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換言之,FED的大幅升息也有引發經濟急遽放緩的風險,特別是當新的挑戰出現時,比如烏俄戰爭,以及中國因封城帶來的產能問題。

筆者認為: 是否為用錯誤糾正錯誤仍得視美國市場對於劇烈升息的反應,但FED似乎也沒有過多的選擇,畢竟通膨帶來的威脅是立竿見影的,它直接影響了中小企業與民生資源。但FED仍應注意美元一直以來都是強大的貨幣工具,擁有霸權地位,其升降息不只是影響國內生計,亦將對全球經濟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因此,這個課題也將隨著更多的金融事件而加深複雜度,而決策的好壞也將衝擊選舉問題與關稅問題。

Twitter同意被Elon Musk以440億美元的估值收購

公司獨立董事會主席Bret Taylo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本次交易將提供實質現金溢價,我們相信這是Twitter股東的最佳的前進道路。”

Tesla和SpaceX的CEO: Elon Musk重申了他的計劃,將Twitter重塑為一個致力於推廣言論自由的論壇。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言論自由是正常民主運作的基石,而Twitter像是一個數位的廣場,對所有人類重要的未來問題在這裡被辯論。”

Elon Musk還表示,他計劃“將演算法變成開放資源,增加使用者信任度,打敗垃圾郵件機器人,並對平台上的所有用戶進行身份驗證。” 據《紐約時報》報導,這是至少二十年來最大的一宗私有公司交易。董事會一致投票支持此次收購,此次收購需經Twitter股東批准。

正式收購結束了一場有如肥皂劇的戲劇性事件,這場事件涉及到以善變著稱的Elon Musk和全球知名的社交網絡。Elon Musk這位億萬富翁本月早些時候披露,他已成為Twitter最大的股東,不久之後提出了全面收購並私有化該公司的計劃。Twitter董事會最初反對這一提議,採取了一項名為“毒藥丸”的反收購措施。

但在Elon Musk更新了他的提議,並顯示他已經獲得融資且沒有其他收購者出現之後,董事會決定進行談判。追蹤Twitter的Wedbush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表示: “在併購過程中,沒有出現其他競買者或救世主,這就是一切的關鍵。”Bret Taylor說,一旦上週Elon Musk詳細說明了他460億元的融資計劃,讓交易落實下來,董事會成員就“無路可走”。

Elon Musk是一位擁有8300萬關注者的tweeter,並自稱為“言論自由至上主義者”。他先前曾描述了他希望在平台上看到的改變,包括結束內容管制,取消平台上的廣告,打擊垃圾郵件以及允許用戶編輯推文。

在最近的一次TED採訪中,Elon Musk表示,他希望Twitter在允許言論和審查之間偏向於允許言論。他說他將“非常不情願”刪除推文,並通常會謹慎對待永久封禁。Elon Musk表示,讓“推文神秘地被推廣和降級”以及擁有“黑盒子算法”是非常危險的。他還承認,Twitter將不得不遵守全球市場上控制言論的國家法律。

收購的消息已經讓Twitter用戶出現了分歧。國會中的共和黨人一直在推動Elon Musk恢復前總統Trump的賬戶,Trump在1月6日被永久封禁之前是該平台上最著名的推特用戶。但是自由派以及研究在線言論的學者警告說,馬斯克的影響力可能會讓平台變得容易被濫用和惡意攻擊。

英國特拉斯政府減稅政策給世界經濟帶來新風險

市場對減稅政策的反應

源自英國的市場混亂日漸成為世界經濟的新風險。英鎊兌美元的匯率創下歷史新低,同時英國國債的利率上升。英鎊2022年9月26日一度貶值至1英鎊兌約1.03美元,跌破1985年的紀錄,創下轉向浮動匯率制之後的最低點。這是因為英國特拉斯政府推出減稅等經濟刺激措施,引發了對財政前景和通貨膨脹加劇惡化的擔憂。英國市場的動盪在各國引發了貨幣貶值和債券價格下跌的連鎖反應。

「感受到給經濟帶來不確定性的隱憂和恐懼」。美國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總裁Raphael Bostic 在2022年9月26日針對英國的經濟對策如此表示,顯示了對英鎊暴跌的擔憂。

減稅政策的內容

特拉斯政府將在半年內投入600億英鎊應對能源上漲,還將實施50年來最大規模的減稅。核心是凍結原定2023年4月實施的企業稅率從19%提高至25%的措施等,到政策效果全面顯現的2026年度,將實現450億英鎊的減稅。

為了應付這種資金需求,英國政府計劃提高國債發行額。英國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産總額(GDP)的比例截至2020年為104%。智庫機構英國財政研究所分析稱,由於刺激經濟和增發國債,這個比例到2026年度將比目前惡化10%以上。

減稅政策的影響

英格蘭銀行(英國的央行)為遏制通貨膨脹一直升息。但特拉斯政府的財政刺激導致貨幣貶值、進口物價上升,加強推高通貨膨脹率的憂慮。如果在踩下貨幣緊縮這一煞車的同時踩下財政擴張的油門,貨幣緊縮的效果將減弱,反而需要更強而有力的升息。

實際上在短期金融市場,越來越多觀點認為英格蘭銀行將在去年11月的下次貨幣政策委員會會議前「至少升息1.25%」。英國的10年期國債利率在2個交易日裡上漲約0.7%,突破了4%。債券價格暴跌,投資者從債券全面撤出資金的趨勢擴大。

這種趨勢還波及美國,美國長期利率一度超過3.9%,漲到12年來的最高水平。美聯儲的貨幣緊縮疊加以英國為中心的債券拋售,利率上升趨勢有可能難以扭轉。

如果利率提高,通過房屋貸款利率上升等,將給經濟明顯踩下煞車。此外,股價下跌,個人消費也面臨逆風。源自英國的市場混亂還將波及支撐世界經濟的美國。

歐洲動用財政政策應對通貨膨脹的趨勢正在加強

在德國,去年9月上旬政府針對家庭的照明和取暖費用補貼等,追加了650億歐元。義大利將出現民粹主義色彩濃厚的右翼政權,對撒錢政策的擔憂加強。結果,德國長期利率漲到11年來高點,義大利漲到13年來最高。

再加上貨幣貶值,歐元兌美元創下20年來新低。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突出,歐洲的物價漲幅超過美國。在通貨膨脹擠壓低收入者生活品質的背景下,歐洲國家在經濟層面不得不依賴財政刺激。

在除了美國和日本之外的大部分國家,與英國和歐洲同樣,貨幣貶值和利率上升同時出現。野村綜合研究所的木內登英表示,即使實施財政刺激,如果利率上升,「支撐經濟的效果也將大打折扣」。

SMBC日興證券的野地慎表示,「英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缺乏一貫性,正在導致諸多矛盾」。以英國為中心的風暴彰顯出,兼顧遏制通貨膨脹和維持世界經濟增長的道路是多麼困難。

筆者認為,這個事件提醒我們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果處於矛盾,例如以寬鬆的貨幣政策搭配緊縮的財政政策,或以緊縮的貨幣政策搭配寬鬆的財政政策,不僅會造成政策效果打折,還會造成利率及匯率大幅波動等金融不穩定的嚴重後果。

2022科技業大裁員:聯準會面臨艱難決策

近來,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紛紛宣布裁員或凍結招聘,科技業被形容為「大屠殺」,乍看之下,像是聯準會激烈升息打通膨已導致需求放緩、進而重創就業市場。但實際上,科技業裁員現象與美國勞動市場的表現並不一致,顯示出聯準會在未來貨幣政策方針上面臨艱難決策。 如果繼續收緊貨幣政策,可能會進一步減緩需求和增加企業成本,進而加速裁員;但如果放鬆貨,可能會刺激通脹和資產泡沫,從而導致更大的經濟問題。聯準會需要在通脹、失業率、貨幣政策和經濟增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是非常困難的決策,需要考慮眾多的因素和變量。 就通膨而言,最新公布的美國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7.7%,遠低於9月的8.2%和8月的8.3%。通膨明顯趨緩而且可能已觸頂,為聯準會在減少升息幅度提供空間,也成為帶動美股道瓊工業指數在上周四狂漲1200點的推手。

相比之下,就業方面所呈現的情況令人困惑。官方數據顯示,大多數美國雇主都在增聘員工,但科技業的裁員聲卻是此起彼落。臉書母公司Meta宣布要裁減1.1萬名員工,規模為公司創立18年來最大,而這只是美國科技業最新一波裁員潮。此外,推特新東家馬斯克宣布解聘約半數員工、大約3,700人;叫車軟體業者Lyft宣布裁員13%、約有700人;支付平台Stripe要裁減逾14%員工、總共超過1,000人;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已裁員18%,網路券商羅賓漢(Robinhood)裁減9%人員。 科技業這種驚人的裁員速度,顯示出聯準會在未來貨幣政策方針上須做出應對。

另一方面,許多科技公司的裁員舉措似乎是在努力調整其業務模式,以應對行業變革和競爭壓力。例如,Meta(Facebook)的裁員計劃被解釋為一個轉型計劃,該公司正在重新定位其業務,並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新興技術領域,例如元宇宙(metaverse)和NFT(非同質化代幣)等。其他科技公司的裁員則是因為它們的業務模式和產品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成功。例如,Lyft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在與Uber競爭,但最近卻被公共交通和共享電動自行車等新興交通工具所挑戰,這迫使該公司實行一系列成本節約措施,包括裁員和關閉不盈利的業務。同樣地,Stripe和Robinhood也都遇到了競爭壓力和其他問題,這迫使它們不得不實行裁員計劃。

總的來說,科技業的裁員現象可能是由多種因素所引起的,包括市場和行業變化、競爭壓力、技術進步、以及公司內部管理和策略等因素。從金融市場的角度來看,科技業的裁員現象可能會影響到一些相關行業的股票表現和整體市場情緒,例如科技股、消費性股票、雇用服務業等。然而,根據目前的數據和報告來看,美國的就業市場似乎仍然相對穩定,並且未顯示出大規模的裁員浪潮。對於科技業的裁員現象,投資者和分析師需要進一步關注和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和影響,並將其納入其投資和交易策略中。

中國解封的後續影響

背景

中國2021年實施清零政策,試圖以封控與大規模檢測的方式完全杜絕疫情在境內蔓延。然而在2022年防疫措施嚴重影響生活,當地居民多抗議對生活的絕望,最後政府無預警快速放寬防疫政策,終於迎來解封。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解封是否會為全球經濟帶來正面效益。

中國解封後的近況

中國居民在清零期間,經濟活動低迷,解封後國內經濟還需時間恢復,內需不如預期中的快速成長,仍然維持低迷。解封前,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買房與投資需求減少,存款來到20年歷史新高。解封後疫情爆發、就業情勢不確定性高,使居民仍持續預防性消費減少支出,儲蓄成長率高達35%,而且迄今似乎尚未見頂。即使面臨解封以及各國觀光局歡迎中國人旅遊的情境下,市場信心嚴重缺失,消費意願不如疫情前的水準,難以刺激居民消費,報復性消費則尚未有發生的跡象,整體消費仍呈現緩慢回溫的趨勢。

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指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造消費願景。 習近平在2023年全國兩會中提到目前關鍵是提振信心,將以積極財政政策以及穩健的貨幣政策為目標,其中包含降稅與降息等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強調要搞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投資是一直以來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改善就業情況,提升民眾消費則是近期重要抓手。2023年中國重點將放在擴大內需以及允許合理範圍通膨。

為全球帶來的影響

能源需求增加

能源需求將會激增,加上近期歐盟抵制俄羅斯,而失去天然氣最大進口來源,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曾一度飆升,雖然近期價格回落,如果中國與歐盟最大供應商美國與卡達競爭天然氣進口,有機會推升後續天然氣價格,對歐盟有不利影響。

大宗商品需求增加

清零政策重創大宗商品,解封將石油、天然氣、銅、鐵,以及糧食大宗商品帶來強勁的需求,加上烏俄戰爭的影響,減少大宗商品的供給量,後續將可能推升大宗上品價格。黃小玉更有可能在後續消費動能恢復有上行空間。

有利於全球供應鏈緩解

中國解封使供應商不再被封廠,生產鏈恢復運作。根據用來衡量供應鏈是否出現瓶頸的「波羅的海乾貨指數」,近期指數自1723下降至703,降幅近60%,也顯示中國解封對全球供應鏈順暢的助益。

結論

中國解封預期將在2023年為全球帶來正面效益,然而此效果還未見到明顯的發生跡象,目前中國仍須先重建內需市場、恢復消費者信心,待就業與消費指標好轉後,將有機會會增加全球商品與旅遊服務需求。

歐洲能源危機將引發金融危機?!

近年來,歐洲能源危機已經成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由於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以及能源供應不足,歐洲經濟和環境都受到了嚴重影響。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歐洲對石油和天然氣等有限能源的依賴。此報導中,我們將分主題探討歐洲能源危機的原因和可能引發之影響,以及歐洲正在採取的應對措施。

背景

歐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之一,大部分的能源都來自俄羅斯、中東和非洲等地。這些地區的政治和經濟情況都非常不穩定,因此歐洲的能源供應也很不穩定。此外,歐洲在能源轉型方面的進展相對緩慢,導致其能源體系非常依賴傳統能源。2022年,歐洲遭遇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包括嚴重的乾旱和颶風等,這些災害對歐洲的能源產量和供應產生了影響。同時,俄羅斯也限制了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這讓歐洲的能源供應更加緊張。由於能源供應不穩定,許多國家都面臨能源短缺的問題,這影響了歐洲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是歐洲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由於歐洲國家高度依賴進口能源,因此其供應鏈非常脆弱。烏克蘭危機引起的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中斷問題,以及海地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等都表明歐洲能源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脅。歐盟國家已經開始尋找替代方案,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來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然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需要大量的投資和時間。此外,歐盟國家還在積極推進能源轉型,並尋求提高能源效率和減少能源消耗。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也是歐洲能源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歐盟已經設定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但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大量的投資和技術。歐洲目前正在推進可再生能源和綠色技術,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能源價格

能源價格的波動也是歐洲能源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歐洲國家面臨的能源價格波動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全球市場上的供需失衡引起的。此外,能源價格也受到地緣政治事件和天氣等因素的影響。

歐洲能源危機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能源供應不足或價格上漲都會對歐洲的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以下筆者將探討能源危機可能引發之金融危機。

首先,歐洲的工業和商業都將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它們需要大量的能源來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如果能源供應受到限制或價格上漲,企業成本將增加,這可能會導致企業利潤下降,進而對就業和投資產生負面影響,進而擴大到整個經濟。其次,能源危機可能會對歐洲的國家財政產生影響。歐洲國家大量依賴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如果價格上漲,國家經濟和財政也會受到影響。國家需要支付更多的費用來購買能源,這可能會增加國家的財政赤字和債務。最後,能源危機可能會導致投資者的信心下降,進而引發金融危機。能源危機可能會對歐洲的股市和債市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