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該拿什麼拯救它的汽車工業?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n93rqgn0wpo/trad

BBC NEWS 中文網, February 16, 2025

圖片來源: BBC NEWS 中文網

摘要:

近年來,德國汽車工業受到經濟低迷、電動車市場發展不及預期及國際競爭加劇等問題的挑戰。大眾、賓士和寶馬等品牌的銷量和產量顯著下滑,導致工廠利用率低於最大產能。能源成本上升、勞動成本高昂,加上俄烏戰爭影響,令德國汽車產業面臨困境。政府取消電動車補貼也對市場造成負面影響。德國汽車製造商正採取積極措施恢復競爭力,以重振該國經濟,重新奪回國際市場份額。

評論:

德國汽車工業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革。隨著全球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加,德國汽車製造商正在加速轉向電動和混合動力車輛的生產。這不僅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也是為了遵守更嚴格的環保法規。未來幾年,電動車的市場佔有率將進一步增長,並且德國的汽車工業將在這一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

此外,自動駕駛技術也將是未來汽車工業的一大趨勢。德國的汽車製造商正在積極投入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這將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未來幾年,自動駕駛車輛的普及將進一步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 總之,德國汽車工業正處於轉型期,未來將會面臨許多挑戰,但也擁有許多機會。通過不斷創新和改進,德國的汽車工業或將繼續保持其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業績承壓! 日產汽車:計畫削減中國中國50萬輛產能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8552106?from=edn_search_result

經濟日報, February 16, 2025

圖片來源: REUTERS

摘要:

日產汽車因在全球市場上的表現不佳,特別是在中國市場,故公布了一系列結構改革計畫。截至2025年3月,日產汽車計入1,000億日圓的改革費用,並計畫削減全球產能,其中包括將中國市場的年產能減少50萬輛至100萬輛,並關閉江蘇省的一家工廠。為了恢復業績,日產還將裁員9,000人,並每年削減固定成本3,000億日圓以上。

此外,由於美國業務的低迷,日產預計2024整年將虧損800億日圓。而日產和本田汽車的合併協商也已正式終止。

評論:

日產汽車的結構改革計畫反映出其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巨大壓力。日產削減中國市場產能、關閉工廠並大規模裁員,顯示其在該市場中的競爭力正在急劇下降。而這一系列措施,不僅是日產在全球市場面臨挑戰的縮影,更預示了中國車市未來的劇烈競爭與不確定性。

展望未來,日產若無法迅速提升其產品競爭力,將難以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立足。中國市場的低迷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其他國際汽車品牌,削弱其全球市場地位。而中國政府對本土車企的支持,也將使外資品牌面臨更大挑戰。總體而言,日產的困境預示著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壓力。

日元貶值帶來海外收益大增 日本經常帳盈餘創歷史新高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856635

鉅亨網, February 10,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日本政府公布,2024 年經常帳盈餘達 29.26 兆日元(約 1930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主要受惠於日元貶值帶動海外投資收益提升,以及貿易逆差縮小。經常帳盈餘年增 29.5%,為連續第二年成長。

其中,海外投資收益貢獻的主要收入增長 11.3% 至 40.21 兆日元,受金融、零售與汽車產業的海外業務擴張推動。日元平均匯率為 151.48,年貶 7.8%,進一步提升海外收益價值。

貿易逆差減少 40% 至 3.90 兆日元,出口成長 4.5%,半導體設備與汽車需求強勁;進口微增 1.8%,但能源價格下降限制增幅。服務貿易逆差縮小,旅遊盈餘達 5.90 兆日元,受外國遊客激增至 3687 萬人帶動。

日元貶值助長投資盈餘,但美國貿易政策與中美貿易摩擦恐增市場不確定性。

評論:

日本2024年經常帳盈餘達29.26兆日元,創歷史新高,主要因日元貶值提升海外投資收益,而貿易逆差亦有所縮小。

然而,日元走弱也可能導致進口成本上升,對國內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特別是美中貿易摩擦,可能對日本未來的經常帳盈餘構成挑戰。

因此,儘管目前盈餘創新高,日本仍需謹慎應對潛在的經濟風險。

蘋果陷美中角力漩渦 台積晶片和中國市場都藏關稅風險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8/8532662?from=wj_catelistnews

世界新聞網, February 6, 2025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蘋果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科技企業之一,在美中地緣政治衝突升級中面臨更大挑戰。美國加徵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加上中國政府可能對蘋果應用程式商店展開調查,使其經營環境更趨複雜。

在iPhone銷售放緩、人工智慧競爭落後的背景下,10%關稅的實施讓蘋果處境更加艱難,而競爭對手三星則因生產基地位於越南和印度,避開關稅影響。此外,蘋果高度依賴台灣生產的晶片,若進一步加徵關稅,成本勢必上升,甚至可能影響中國市場佔有率。

雖然蘋果正逐步將部分生產移往印度、越南等地,但全面轉移需時多年,且恐引發中國政府反彈。蘋果能否透過談判減輕關稅影響,仍取決於美中關係走向。

評論:

蘋果公司正面臨美中地緣政治緊張升級所帶來的多重挑戰。而中國對蘋果應用程式商店的監管審查,可能進一步影響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運營。此外,蘋果在中國的智慧手機市占率正在下降,主要競爭對手如華為等本土品牌的崛起,加劇了市場競爭。儘管蘋果嘗試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其他國家,但短期內難以完全擺脫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因此,蘋果需要在供應鏈管理、產品創新和市場策略上採取更積極的應對措施,以應對這些挑戰。

印度媒體加入對Open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訴訟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863e8qgqv0o/trad

BBC News中文網, February 6, 2025

圖片來源: BBC News

摘要:

印度最大的新聞機構正計劃加入對OpenAI的法律訴訟,指控其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新聞內容訓練ChatGPT。包括《印度快報》《印度教徒報》和NDTV在內的多家媒體都參與其中。OpenAI則否認指控,強調其數據來源符合法律規範。ANI此前已率先提告,要求OpenAI賠償並停止使用其內容。此案可能影響未來AI與新聞版權的關係,並促使更多媒體尋求法律保護。同時,印度政府正考慮監管AI,確保其不影響選舉或侵犯隱私。

評論:

近期,印度多家媒體指控OpenAI未經授權使用其內容訓練ChatGPT,這引發了人工智慧與版權法之間的激烈討論。支持者認為,AI模型的訓練基於公開資料,屬於合理使用,且有助於技術進步。然而,反對者擔心,未經授權的內容使用可能損害原創者的權益,並削弱新聞業的經濟基礎。

與此同時,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的崛起也引發關注。DeepSeek以低成本開發出強大的開源AI模型,不僅對傳統AI巨頭構成挑戰,但其資料庫設置地點,也引發國際上對數據隱私與安全性的質疑。

未來,隨著AI技術的發展,全球各地可能會出現更多類似的法律挑戰。各國政府需制定明確的法規,平衡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確保AI的發展不以犧牲創作者的權益為代價。此外,對於新興的AI公司,如DeepSeek,需特別關注其數據來源和使用方式,以避免侵犯他人權益並確保技術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日管制晶片、量子技術出口 大陸警告不利兩國經貿關係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8521721?from=edn_search_result

經濟日報, February 2, 2025

圖片來源: 美聯社

摘要:

日本擴大出口管制範圍,將量子運算及先進晶片技術納入受限項目,出口企業須獲得許可,以防技術被用於軍事領域,新規定預計於5月底生效。此舉引發中國關切,商務部警告恐影響供應鏈穩定與雙邊經貿關係。

與此同時,日本進一步擴充實體名單,對42家機構加強審查,其中包括約110家中國企業。此政策被視為配合美國強化對中國科技封鎖的一環。另一方面,中方積極展開外交行動,希望緩和與美國盟友間的緊張關係。

評論:

日本擴大對先進晶片和量子運算技術的出口管制,將對相關企業和未來局勢產生深遠影響。對於日本的高科技製造商,如半導體設備供應商,這些限制可能導致對中國市場的銷售減少,進而影響營收。然而,這也可能促使企業加速開拓其他市場,或投資於不受限制的技術領域,以分散風險。

從全球供應鏈角度看,這些管制措施可能加劇科技領域的分裂,迫使企業在技術選擇和市場布局上做出戰略性調整。此外,地緣政治風險的上升可能導致企業在投資和合作上更加謹慎,影響全球科技產業的創新與合作。

總體而言,企業需密切關注政策變化,靈活調整戰略,以在變動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川普:周六起對中、加、墨加徵關稅 未來幾個月還將徵更多關稅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848328

鉅亨網, February 1,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美國白宮證實,川普政府將於本週末對主要貿易夥伴徵收高額關稅,包括對墨西哥及加拿大課徵 25%,中國則為 10%。消息一出,美股應聲下跌,道瓊指數下挫逾 300 點。市場擔憂關稅可能加劇通膨,而經濟學家警告,美國製造業成本上升恐影響消費者。

此外,川普政府正審查中國貿易協議履行情況,未來或將加徵關稅,甚至重新調整北美貿易協定。中國強調應透過對話解決分歧,避免貿易衝突升級,並警告關稅戰將損害全球經濟穩定。

評論:

川普政府對中國、墨西哥、加拿大加徵關稅,試圖強化美國供應鏈,尤其是晶片、鋼鐵、藥品等關鍵產業。然而,專家擔憂,這不僅推高美國企業的進口成本,還可能加速科技業外移。例如,晶片產業高度依賴跨國供應鏈,關稅將進一步推升製造成本,削弱美國在半導體競爭中的優勢。

此外,中國近期在AI與半導體領域快速崛起,DeepSeek等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顯示中國正在降低對美國高階晶片的依賴。與此同時,歐洲、日本等科技強國也在加速布局本土半導體產業,意味著美國貿易戰可能促成全球供應鏈重組,未必對美國有利。 關稅雖可作為短期談判工具,但若缺乏配套政策,如產業補貼或技術創新支持,恐怕只會增加通膨壓力、打擊市場信心,進一步動搖美股。

DeepSeek安全嗎?澳洲政府官員為何對使用者提出警告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ly5z5ym5ydo/trad

BBC News中文網, January 29, 2025

圖片來源: BBC News中文網

摘要:

澳洲科學部長Ed Husic成為首位公開對中國聊天機器人DeepSeek表達隱私憂慮的西方政府官員,強調數據管理問題需審慎評估。DeepSeek近期在全球科技與金融市場引發關注,其應用下載量激增,遠超競爭對手。然而,其數據收集範圍廣泛,包括帳戶信息、使用者輸入與技術數據,並儲存在中國伺服器內,引發隱私疑慮。

川普形容DeepSeek為「警鐘」,但未將其視為國安威脅。數位隱私專家警告,該平台允許數據用於個性化行為分析,應引起警覺。雖然DeepSeek的政策與其他AI模型類似,但專家提醒,機密工作者應注意AI模型可能存取其輸入數據。英國監管機構則呼籲AI開發者確保數據透明度,並保障用戶權利,以降低隱私風險。

評論:

DeepSeek的隱私爭議凸顯了人工智慧發展與數據保護之間的矛盾。隨著AI技術的迅速進步,個人數據的安全性與透明度將成為各國政府與企業關注的核心議題。澳洲與英國對DeepSeek的審查表明,未來對AI技術的監管勢必加強,特別是在國際間涉及數據主權與國家安全的情境下。

然而,這也暴露出西方與中國科技競爭的更深層次角力。儘管DeepSeek的隱私政策與其他AI產品相似,但來自中國的科技企業往往面臨更嚴格的審查。 未來,全球市場將需要建立更明確的AI隱私標準,以平衡技術創新與個人隱私保護。DeepSeek的成功與爭議,或將推動AI隱私保護法規的進一步完善,形成更加公平且可信的技術環境。

輝達最大競爭對手或許是Alphabet?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846267

鉅亨網, January 25,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MarketWatch》報導指出,華爾街正在尋找輝達 (Nvidia) 的替代方案,D.A. Davidson 的分析師Luria提到 Alphabet(GOOGL-US) 是一個鮮少被提及的有力選擇。Luria認為,Alphabet 的張量處理單元 (TPU) 是輝達 GPU 的可行替代品,甚至在某些應用上更具優勢。然而,他也批評 Alphabet 未能充分把握估值達 4 兆美元的硬體市場機會,並指出其對外開發者支持不足成為瓶頸,影響了 TPU 的商業潛力。

Luria建議 Alphabet 應考慮分拆 TPU 和 DeepMind 業務,以釋放其價值。他估算這兩部分業務價值合計超過 7,000 億美元,而 Alphabet 總估值約 3.5 兆美元。他對 Alphabet 股票維持中立評級,目標價 200 美元,與現價相近,並強調需要更積極的策略來回饋股東價值。

評論:

Alphabet 的 TPU 技術具備成為輝達 GPU 替代品的潛力,但開放性不足和商業策略保守限制了其發展。隨著生成式 AI 和高性能計算需求激增,全球 AI 晶片市場預計將持續高速成長,輝達憑藉其生態系統領導地位短期內仍占優勢。然而,若 Alphabet 調整策略,加強 TPU 的開放性或考慮業務分拆,將有助於吸引開發者並釋放更多潛在價值。

從經濟趨勢看,AI 技術滲透將推動全球晶片需求,為半導體供應鏈帶來長期成長機會,同時可能影響市場資本流向和地緣政治格局。Alphabet 若能在 TPU 商業化和應用場景拓展上取得突破,未來有望在這一高速成長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挑戰現有領導者地位。

交易員押注歐洲央行今年大幅降息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845186

鉅亨網, January 23,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據《彭博》報導,交易員正大舉押注歐洲央行將在6月前降息至少50個基點,並集中於與6月到期的3個月歐元銀行同業拆款利率掛鉤的選擇權。部分交易員更預測決策者在未來4次會議中降息125個基點。

Davos Forum年會上,歐洲央行官員表示,預計今年通膨率達2%,計畫逐步降息,每次下調25基點。市場利率交換顯示,1月30日的政策會議可能反映首次降息,並預期6月前降息3次、年底前累計降息4次。

相較之下,美國聯準會的政策方向仍不明朗,市場對今年降息一次或兩次的看法分歧。荷蘭國際集團(ING)策略師指出,若聯準會採取更積極的寬鬆措施,歐洲央行可能需加大降息幅度,將利率接近1.5%。

評論:

市場對歐洲央行降息的押注反映出對經濟放緩和通膨回落的預期。若央行採取激進降息政策,將有助於緩解經濟壓力,但可能推升資產價格波動,加大通膨目標的不確定性。同時,美國聯準會政策的不確定性令市場更加敏感,若聯準會跟進寬鬆,全球利率走勢將進一步下探。

從經濟層面看,歐洲面臨增長乏力的挑戰,寬鬆政策能短期提振信貸與投資,但長期需防範低利率對金融穩定的影響。未來,歐洲央行的行動將對全球資本市場走向和貨幣政策協調產生深遠影響,尤其在美歐政策分化可能加劇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