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日産在經營統合談崩4個月後再次商討合作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icar/59160-2025-06-20-10-28-05.html

日經新聞網, June 20, 2025

圖片來源: 日經新聞網

摘要:

本田與日產在經營統合破局四個月後,再度啟動合作協商。受到美國高關稅政策與電動化趨勢壓力,雙方皆面臨嚴峻挑戰,合作成為降低成本與確保競爭力的必要選擇。儘管曾因信任裂痕導致合作失敗,但近來關係改善,已開始討論在美國市場、車載電池及自駕技術等領域合作。高盛也指出,若合作成形,有助本田獲利改善。儘管統合難度仍高,雙方正試圖從實質合作逐步建立共識。

評論:

本田與日產恢復合作磋商,表面看是企業策略調整,實則反映全球產業秩序劇變下的迫切自救。川普預計7月重啟高額汽車與零組件關稅,對日系車廠構成實質威脅。面對25%關稅與核心零件加稅,日系車商若不在北美就地整合資源,將無法生存於全球市場。

雙方去年經營統合破局,原因在於控制權爭奪與信任裂痕。但當前總經環境惡化、電動車轉型成本劇增,迫使企業放下包袱重回談判桌。這不僅是成本壓力驅動,更是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與去全球化趨勢下,日本企業尋求共同抵禦機制的結構調整。 此外,這不僅是日系車廠的困境。美中脫鉤、供應鏈重組、碳關稅上路,都意味著企業必須提前佈局去全球化時代。本田與日產的重新靠攏,預示著日本製造業即將走出獨立競爭的迷思,轉向結盟共生的階段。

日本最大家居連鎖店NITORI 在中國收縮 關店比重達20%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25178

鉅亨網, June 17,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日本家居連鎖品牌宜得利(NITORI)正大幅縮減在中國的據點,今年上半年已關閉 21 家門市,約占中國現有店數的兩成。此次撤店波及福州、寧波、天津、北京等多座城市,而目前正以大幅折扣清庫存。根據官方數據,宜得利在全球共有 1,035 家門市。而由中國市場的收縮顯示,其海外擴張策略正面臨調整壓力。

評論:
宜得利在中國集中關閉門市,表面上是回應當地消費力低迷,背後卻指向更為宏觀的戰略重塑。宜得利現階段正積極轉移戰略重心至東南亞與印度市場。這類型的布局實際意味其策略已邁入更成熟的全球配置階段。
對日本而言,日本企業長期以來依賴成熟市場穩定營收,卻因中國增速放緩而面臨挑戰。宜得利此次調整,正好映照日本經濟轉型迫切性:將重心從單一大市場轉向多點分散的區域布局,這不僅是對中國市場泡沫警示的快速回應,也呼應日本政府近年推動的經濟再平衡方向。於此同時,未來日本經濟增長可能更仰賴中小企業與主動出海策略,而非僅依賴大企業或出口導向。
總結來說,宜得利在中國的階段性調整,正是日本企業從數十年出口依賴走向全球區域再分配的重要信號。若這模式在多家零售與製造業複製,日本經濟將迎來一輪更具彈性與韌性的升級浪潮,也將進一步重構其全球戰略格局。

美推進穩定幣 零售商按讚 可望作為與信用卡商議價籌碼

https://reurl.cc/9DeGRY

經濟日報, June 16, 2025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美國參議院現在審議的穩定幣法案,引發零售業者關注,希望藉此降低對Visa和Mastercard信用卡高額手續費的依賴。穩定幣交易可望加速資金結算,減少中間成本。而信用卡具備現金回饋等優勢,要讓消費者轉向穩定幣仍需克服使用門檻,如錢包設定繁瑣等問題。另一方面,南韓新總統李在明積極推動與韓元掛鉤的穩定幣,盼藉此強化本國貨幣地位、減少美元主導性,以因應資本外流風險和數位資產市場的國際競爭。

評論:

穩定幣正處於從加密圈邊緣進入全球金融核心的轉折點,其顛覆性在於對「金融主權」與「商業權力結構」的重塑。市場反應此消息,Visa 和 Mastercard 股價因此小跌,但短期內消費者對傳統回饋與保障的依賴性高。換句話說,零售方希望,但消費者尚未為這場轉變埋單。未來的關鍵在於能不能設計出比「信用卡回饋+保障」更誘人的使用體驗。

南韓則以推動本國穩定幣作為金融主權的延伸工具,藉以對抗美元穩定幣滲透可能引發的資本外流。這代表穩定幣將不再只是技術創新,而是貨幣政策與地緣金融實力的延伸武器。 於此同時,未來發展的關鍵不在幣本身,而在於誰能提供最具吸引力的「支付體驗」與「信任機制」,並透過穩定幣架構建立用戶習慣與政策主導權。

中東衝突加劇 壓抑美股追高 下周再迎Fed考驗

https://reurl.cc/2KnOZX

世界新聞網, June 14, 2025

圖片來源: 美聯社

摘要:

中東衝突升溫推升油價大漲,並壓抑美股表現。美股主要指數上週五大幅收跌,道瓊狂瀉逾770點。儘管一週累計跌幅有限,但地緣政治與即將登場的聯準會決策會議,為市場增添不確定性。油價創下自俄烏戰爭以來最大單日漲幅,金價也刷新歷史新高。投資人憂心油價上揚將推升通膨,進而影響Fed降息安排。專家提醒,若中東情勢惡化或Fed立場轉鷹,將加劇市場波動。

評論:

以色列對伊朗南帕斯氣田的打擊,不只是軍事挑釁,更是針對其能源命脈的精確打擊。這顯示地緣政治風險已深度滲透至全球能源供應結構。若霍爾木茲海峽局勢惡化,油價可能衝破百元關卡,進一步衝擊全球通膨與資產價格。

聯準會則處於兩難處境:面對因油價高漲導致的通膨壓力,降息空間被壓縮;但若堅守鷹派路線,又可能引爆市場不安。至此,Fed目前扮演的角色不僅是經濟數據的反應者,更是市場預期的主導者。其點陣圖與政策聲明,兩者政策訊號將決定市場是否能維持穩定。

此外,沙烏地近期主動增產原油,似乎試圖穩定市場,避免衝突升溫失控。這也透露出OPEC+的新角色,不再只是價格調節者,更是地緣局勢的博弈玩家。整體而言,隨著能源安全重新成為全球關注核心,未來的國際政策協調,將更加重視石油與通膨之間的連動關係。

李在明拚經改 擬追加150億美元預算 韓股強心針

https://reurl.cc/dQ4ZYz

經濟日報, June 9, 2025

圖片來源: 歐新社

摘要:
南韓新任總統李在明上任後,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政策評估,包括追加預算、稅制改革與提升股東報酬率,吸引全球資金回流韓股。外資如安本投資等看好其加強公司治理與改善股東權益的承諾,認為有望改善「韓國折價」現象。南韓政府擬編列至少20兆韓元的預算刺激內需,並推動修法改革董事會結構,強化股東保護,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信任與投資價值。

評論:
南韓的公司治理長期受到「財閥文化」的深層影響。這些由少數家族掌控的大型企業不僅掌握國內主要經濟命脈,也深植於政治體系之中,形成資本與權力高度集中、透明度低、問責性弱的企業治理結構。董事會往往由「橡皮圖章式」的內部人主導,獨立董事形同虛設。
這種治理架構導致外資對南韓股市信任度偏低,企業估值長期被打折,即所謂的「韓國折價」。此外,財閥透過交叉持股與複雜的控股結構,進一步削弱了小股東權益,並妨礙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
李在明的治理改革,若成功將是對南韓資本市場的結構性鬆綁。特別是推動董事會對「股東」而非「家族」負責,會為企業決策帶來根本轉變。
未來,若南韓能透過法律與制度強化這些改革並防止政商再度結合,不僅能縮小「韓國折價」,甚至有潛力成為亞洲公司治理的標竿,帶動區域性資本市場的深度整合與健康成長。

川普與馬斯克翻臉 美媒點名黃仁勳等5位潛在接替人選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511/8793377?from=edn_search_result

經濟日報, June 8, 2025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川普與馬斯克因預算案爭執,可能改變矽谷科技界格局。輝達、Meta、OpenAI、亞馬遜和Google高層或成川普新一任盟友。Business Insider網站整理出可能的盟友名單,Meta創辦人祖克柏支持川普,曾有大筆捐款並參與就職活動;OpenAI的阿特曼與川普關係良好,也曾參與重大AI計劃;亞馬遜貝佐斯也積極修復與川普的關係,可能從取消SpaceX合約中受益;輝達黃仁勳也與川普合作,但4月受到禁令影響損失數十億美元;而Google執行長皮查伊的立場尚不明確。

評論:
馬斯克與川普鬧翻的核心,主要源於政府預算案中的利益分配問題。但如今馬斯克的事業遍佈多個高科技領域,從太空探索到電動車,這些都是川普政府無法忽視的關鍵領域。
川普的政策即確保美國科技領域自主性與領先地位,於此同時受制於兩項因素: 一是科技領域的領導權競爭,尤其是在AI、太空和綠色能源等前沿領域;二是美國內部對中國科技崛起的焦慮。在這樣的背景下,政策走向會更強調本土化與競爭優勢,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的掌控與合作,尤其是在戰略科技領域。
如此看來,未來美國政商結構將不再是企業與政府分立,而是「科技-政府共治」模式的初步實驗場。這可能導致科技決策更快速、但也更集中於少數人之手,民主監督將成新挑戰。這一變化值得全球關注與因應。

豐田汽車斥資約330億美元收購!田自動織機私有化啟動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05857

鉅亨網, June 4,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根據《路透》的報導,豐田集團決定進行私有化。交易的報價超出業界預期,實際報價比媒體先前報導的 420 億美元高出 62%。Morningstar分析師指出,此舉將簡化集團內部交叉持股,並促進自動化物流技術與移動服務的整合,強化核心技術優勢。交易總金額約為4.7兆日元(330億美元),其中包括以每股 16,300日元收購豐田自動織機股份。

豐田集團將設立新控股公司,並由多方出資,包括豐田汽車、愛信、電裝等公司出售股份並回購所持有的股權。豐田自動織機將專注於貨物運輸,而豐田集團將推動人員、貨物、資訊與能源流動的轉型。

評論:

豐田集團決定私有化的政策,顯示其在全球經濟變動下對內部結構調整及競爭力的關注。不僅是企業治理改革,更是面對供應鏈及關稅變化的應對策略。

從關稅角度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上升,市場的衝擊迫使企業調整供應鏈與生產布局。豐田的私有化也是為了靈活應對各國政策與市場需求。

此外,豐田強調「人員、貨物、資訊和能源的流動性」戰略,顯示其對移動出行的重視。面對全球能源轉型與數位化浪潮,企業必須在政策、技術和市場需求中找到平衡,以維持競爭力。

未來,企業需密切關注全球貿易政策變化,靈活調整策略,並與多方跨界合作,以此推動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澳洲要求中國解釋「非同尋常」的軍事擴張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62v65nzjeyo/trad

BBC 新聞網, June 2, 2025

圖片來源: BBC 新聞網

摘要:

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中,澳洲國防部長馬勒斯呼籲中國說明其軍事擴張的意圖,並要求更多戰略透明度。他指出,中國軍力的快速增長缺乏明確保障,令區域國家擔憂。同場的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則痛批中國在南海的行為魯莽且危險,認為其行動挑戰國際秩序。中國未對此作出回應。本次對話會中,美國與盟國對中國提出強烈質疑,而中國則派出低階代表並取消演講。與此同時,中國也對美國防長赫格塞斯針對台灣的警告發表強硬反擊,稱美國才是區域不穩定的主因。

評論:

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擴張與南海行動,雖引發地緣政治關注,但從經濟角度觀察,這些政策也展現了中國在全球經貿格局中日益增強的主導能力。南海作為全球貿易的重要航道,約有三分之一的全球海運貿易通過此地,對中國而言,確保該區域的航行安全與資源開發權益,對其經濟穩定與發展至關重要。

面對美國持續加徵關稅與技術限制,中國積極推動經濟多元化,深化與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地的經貿合作,鼓勵以人民幣結算、發展數位基礎建設等,以降低對西方金融體系的依賴。同時,透過控制稀土等關鍵礦產資源的能力,使其在全球供應鏈中擁有重要影響力,對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的科技與軍事產業形成挑戰。 總體而言,中國的軍事與經濟策略不僅是對外部壓力的回應,更是其塑造全球經濟秩序、推動多極化發展的積極行動。這些措施可能重塑全球貿易與金融格局,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合作機會,並促進全球經濟的多元與穩定發展。

輝達突圍 開發陸降規晶片 預期B30符合美方規範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8778226?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經濟日報, June 2, 2025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受美國AI晶片出口禁令影響,輝達正開發新款符合規範的降規版AI晶片「B30」,計劃重返中國市場。B30將允許多晶片串連運作,採用Blackwell架構,效能雖降但仍具吸引力,售價預估為6,500至8,000美元,遠低於H20。字節跳動、阿里巴巴與騰訊等中國雲端巨頭對B30表現出高度興趣。業界預期,B30將由台積電代工,並帶動英業達、神達等台灣伺服器代工廠接單動能。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強調,中國為全球AI重要市場,禁令恐切斷美企與中國AI人才連結,反促進中方自立發展。

評論:

輝達推出降規版AI晶片B30,實為在地緣政治與產業競爭夾縫中尋求突破的創新策略。面對美國出口禁令,B30以符合規範的設計保留中國市場,也維持輝達在全球AI生態的影響力。

這也對供應鏈帶來新動能,台積電預料將代工B30,台灣代工廠如英業達、神達將受益於AI伺服器需求擴大。隨著晶片效能瓶頸與政策限制升高,未來比拼的將是整體運算架構與成本效益,驅動代工業轉向高階整合與模組化服務。 B30更代表一種「限制下的創新」典範,顯示企業不再消極撤退,而是採取地區化設計與彈性調整。這將加速AI產業供應鏈的區域分化,也激勵中國自主研晶片成長。全球AI市場正從集中走向多元,未來的競爭將不僅是技術,更是誰能在規範與創新之間找出最大空間。

金融時報:日本經濟再陷衰退 全球危機隱現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998657 鉅亨網, May 29,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日本2025年第一季GDP年減0.7%、季減0.2%,且過去八個季度中僅有三個季度正成長,顯示其經濟復甦脆弱。雖日本銀行宣稱通膨將驅動成長,但實質薪資連3年下降,個人消費停滯,顯示高物價下民眾信心疲弱,對未來持保守態度。

2024年底的經濟成長多來自汽車出口提前出貨,受潛在關稅推動,並非內需回升。2025年首季出口已轉為負成長,短期刺激效果消退,實質問題浮現。升息不僅未能抑制通膨,反使經濟進一步放緩,凸顯政策與現實脫節。

同時,全球經濟普遍面臨相似挑戰。消費者信心下滑、企業削減開支、勞動市場不穩,形成需求低迷與成長停滯的惡性循環。關稅與供應鏈重組更讓出口型經濟體如日本雪上加霜。日本的困境映照出全球經濟的深層結構問題,未來若無有效政策協調與結構性改革,全球經濟恐難擺脫停滯局面。

評論:

日本經濟陷入衰退陰霾,不僅反映內部結構問題,更揭示出口導向模式在當前關稅與保護主義抬頭下的脆弱性。汽車產業提前出貨帶來的短期GDP增長,實為對未來需求的透支。一旦全球關稅環境惡化,日本恐失去關鍵出口動能。

內需疲軟、實質薪資下滑,加上人口老化,讓日本難以以消費驅動成長。日本銀行升息未能激發市場信心,反而進一步抑制消費與投資。當政策與民眾現實脫節,成長將陷入停滯。

但危機同時也帶來轉機,日本可藉此深化與東南亞的供應鏈連結,發展綠色科技與數位產業,擺脫對傳統製造與寬鬆政策的依賴。透過RCEP與CPTPP等平台,日本可重塑其經濟角色,成為亞太區域穩定成長的關鍵節點。當前困局雖嚴峻,但若能結構性轉型,日本仍可能為高齡化經濟體提供新的成長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