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連3個月不採購美國油 大買沙烏地阿拉伯原油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61813

鉅亨網, July 12,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沙烏地阿拉伯8月對中國的原油出口達5,100萬桶,創2023年4月以來新高。這一增幅主要因中國石化等煉油商在第二季維修後恢復生產、提高加工量。與此同時,中國已連續三個月未採購美國原油,創2018年以來最長紀錄,對依賴出口的美國頁岩油業者構成壓力,可能加劇美國國內原油供需失衡。

評論:
中國在能源進口的問題上,近期對沙烏地阿拉伯以及美國的差異性,凸顯國際能源貿易重心正悄然轉移。中國此舉是對美中政治摩擦與貿易壁壘的戰略回應。透過增加對沙國採購,中國一方面保障能源供應穩定,另一方面也加速能源去美化,降低對美國政策與制裁的敏感度。這對美國頁岩油業者構成實質打擊,恐加劇其供需失衡與國內價格波動。
對沙烏地阿拉伯而言,這波出口激增是對國際貿易格局的精準布局。長期以來,沙國在OPEC+體系內扮演關鍵角色,控制供給與維穩油價。但當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日益複雜,沙國選擇與中國深化合作,具備戰略與金融雙重意涵。特別是近年中沙雙方在人民幣結算與投資協議上的互動頻繁,顯示沙國逐漸鬆動對美元的依賴。此舉有可能成為挑戰石油美元體系的先行步驟。
長遠來看,若美國持續透過關稅與貿易政策干擾能源市場,中國與沙國等產油國之間的合作只會更緊密。沙國會持續強化其地緣經濟槓桿地位,進一步推動多幣結算與產能投資合作。但同時亦需避免過度倚賴單一市場,以及陷入貨幣戰爭的牽連。這場圍繞原油的貿易重組,未來將深刻影響能源秩序與全球貿易金融規則的重構。


美徵25%對等關稅 專家:日本明年經濟衰退機率過半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7080429.aspx

中央社, July 8, 2025

圖片來源: 路透社

摘要: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自8月1日起,對日本進口產品徵收25%對等關稅,對日本經濟帶來嚴重衝擊。野村總合研究所預估,若關稅全面實施,日本GDP一年內恐下滑0.85%,陷入溫和衰退的機率超過五成。汽車、鋼鋁產品的關稅尤為致命,並可能導致中小企業破產增加、就業惡化與薪資成長停滯。智庫進一步推估,2025年度日本破產企業數將突破萬件,消費者與企業雙雙承壓,經濟前景堪憂。

評論:

川普宣布自8月起對日本進口產品課徵對等關稅,對高度依賴出口的日本來說,這波衝擊不僅影響汽車與鋼鋁等核心出口產業,更將透過成本外溢效應,連鎖打擊中小企業、勞動市場與內需消費。

面對美國的關稅壓力,日本應從體質面尋求突破。首先,需加速供應鏈區域化與多元化,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其次,強化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與資本韌性,避免產業過度集中於出口導向。尤其在半導體與汽車電動化等關鍵技術領域,日本應強化國內研發與製造能力,減少對美國政策波動的被動性。

此外,此事件也凸顯日本經濟轉型的緊迫性。內需長期疲弱、薪資成長停滯與人口老化,使得出口衝擊格外致命。唯有藉由強化勞動參與、促進家庭與企業消費,並活化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如CPTPP與日歐EPA),才能建立對抗外部風險的緩衝機制。美國關稅壓力或許是一時,但日本如何回應,將深刻影響其未來經濟韌性與自主性。

特斯拉盤前大跌7% 因馬斯克組新政黨「美國黨」槓川普

https://reurl.cc/EQ77lv

經濟日報, July 7, 2025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宣布成立新政黨「美國黨」,引發市場擔憂與特斯拉股價下跌。分析師認為,此舉恐激怒川普,導致特斯拉和SpaceX面臨政治壓力。專家普遍指出,馬斯克應聚焦本業,避免讓企業捲入政治議題。儘管特斯拉在AI領域具長期潛力,但短期內政治風險恐壓抑股價表現。

評論:

馬斯克涉入美國政治的路徑,從原先對川普政策的某種策略性認同,逐步演變為公開對抗,最終走向創立「美國黨」的激進舉措,其軌跡映射出企業家角色在極化政局中的轉變與風險。

如今,馬斯克成立政黨、意圖重塑華府權力架構的舉動,不僅與他過去的政治路線斷裂,也標誌著一位科技企業家轉型為政治挑戰者的極端實驗。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場政治賭局極可能反噬馬斯克的科技帝國。未來特斯拉與SpaceX在國防、基礎建設標案上恐遭川普政府報復;同時,馬斯克高度個人化的形象已與企業品牌緊密綁定,任何政治風波都會直接外溢至股東信心與市場評價。 但換個面向思考,與其說馬斯克正以企業家之姿進軍政治,不如說他正在以政治為延伸,鞏固其對未來科技與言論場域的掌控力。然而,這種企業家成立新型態政黨的策略在高度透明與對立的美國社會中,風險極高。若馬斯克無法適時將個人政治實驗與企業責任脫鉤,特斯拉可能將不再是新能源革命的旗艦,反而成為極化時代下的政治犧牲品。

日產汽車與台灣鴻海考慮共同利用追濱工廠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zt/news/k10014855651000/

NHK日本新聞網, July 7, 2025

圖片來源: NHK日本新聞網

摘要:

日產汽車正與台灣鴻海協議,研擬在橫須賀市「追濱工廠」共同生產電動車。該工廠將持續生產日產車款,若合作成真,將有助提振因銷售疲弱導致產能低落的日產。鴻海自2020年起投入電動車領域,期望藉由合作擴大事業版圖。鑑於日產2024年度虧損逾6700億日圓,正審慎考量以共用工廠方式,重整經營體質。

評論:

當日產與鴻海洽談共用追濱工廠,表面上是產能調配與成本控管,實則是一場產業結構轉型的象徵。一方面,日產深陷虧損泥淖,2024年度赤字高達6700億日圓,急需提升工廠產能利用率以避免關廠;另一方面,鴻海自2020年布局電動車,也需要取得實體產線落地與進軍日本市場的機會。

鴻海自2020年推動MIH電動車開放平台,強調模組化、可組裝、可複製的「平台製造邏輯」,意圖扮演電動車時代的Android角色。若此合作成形,將是MIH平台首度嵌入日本成熟車廠產線,誕生一種創新的製造模式,由鴻海主導設計與供應鏈整合,日產則提供實體工廠、製造管理與合規標準。

這不同於特斯拉的高度垂直整合路線。相對地,鴻海以開放式平台搭配既有汽車產線,建立平台驅動的製造架構,為車業帶來更彈性的合作新範式。若雙方整合順利,追濱工廠不僅得以延壽,日產亦可在重整中借力再起。

這場合作將是製造業採行「平台化」加上「地緣分散的範例,有望重塑汽車生產邏輯與全球供應鏈策略。它不只是生產層級的協議,更可能是全球汽車業下一階段進化的日本起點。

歐盟對中國施壓升級?法國官員籲擴大貿易壁壘以保護本土產業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51717

鉅亨網, July 6,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在全球貿易局勢趨於緊張之際,法國財政部長隆巴爾呼籲歐盟擴大對中國進口產品的貿易限制,以保護本土產業,並警告中國在多個產業的高市占率恐損害歐洲經濟。法國工業部長亦指出,中國資金正從美國轉向歐洲,帶來潛在風險。儘管中歐已完成電動車關稅談判的技術層面,但最終協議仍受政治因素影響。歐方強調將依循WTO規則,避免美式對抗策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則重申,中國不是歐洲挑戰來源,應深化合作。

評論:

在中美貿易對峙升溫、川普即將宣布新一波關稅的背景下,歐洲正被推向未來戰略的抉擇路口。法國高層呼籲擴大對中國進口的防禦措施,反映出歐盟對中國產能過剩與資本轉向的深層焦慮。

然而,歐洲面對的挑戰並不僅來自中國或美國本身,而是其「經濟主權」正被關稅武器化與地緣政治綁架。與其說歐洲效仿美國走向封鎖,不如說它正試圖打造一種新的經濟自保模式,也就是在不違反WTO框架的情況下,要求中國企業與歐企合作在地生產,並透過投資審查與技術標準來守護歐洲的產業核心。 於此同時,企業將不得不分散生產基地與資本佈局,以同時應對關稅、政治與匯率三重風險。當川普將關稅從防禦工具轉為政治籌碼,歐洲也不再是傳統多邊主義的溫床,而逐漸轉型為一個貿易現實主義的新戰場。未來企業的競爭力將不再單靠技術或成本,而在於其能否靈活穿梭於這個風險交錯的世界,建立能夠抵禦政治風險的供應鏈系統。

美財長稱當前利率不適合推長債 發債策略暫不變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44953

鉅亨網, June 30, 2025

圖片來源: REUTERS

摘要: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現行高利率水準不利於擴大長天期國債的發行,並強調若通膨續降,殖利率曲線才可能同步下移。他雖曾批評此做法前財政部長葉倫偏重短債的策略,但至今仍延續其作法。他對聯準會政策暫緩表態表達擔憂,並預期未來主席接班可能來自現有理事或新任命成員。貝森特也認為進口關稅對通膨影響屬暫時性,未見明顯壓力。

評論:
在當前高利率環境下,財政部長貝森特選擇延續葉倫的短債策略,並非單純延續舊政,而是因應債務供給暴增與市場接受度交織的現實考量。若在殖利率仍高於長期均值的情況下強行加重長債,將可能推升借貸成本並擾亂資本市場。
隨著7月臨近,美國面臨多重政策關口:債務上限談判將引發新一輪國債供給,而聯準會也將決定是否轉向降息。川普關稅政策的宣布,也影響美國財政的穩定性。在市場諸多不確定下,此時選擇「少動長債」策略,實為爭取政策空間與市場穩定的妥協性佈局。
然而,這種債務結構轉向也可能重新定義國債買方結構。在美國吸引力下降、海外需求減弱之際,未來或需透過金融科技、穩定幣平台,甚至與機構銀行合作建立新型購債機制,以維持債市流動性。這種結合傳統與新興資本的做法,可能成為美國財政策略的新基石。
總體而言,貝森特的策略不只是戰術性的延宕長債,而是為7月即將到來的貨幣與財政政策轉折預留空間。而7月將成為檢驗這種新發債思維成敗的關鍵時刻。

東京核心CPI增速降溫 4個月來首放緩 升息仍不明朗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9/8836993

世界新聞網, June 28, 2025

圖片來源: 美聯社

摘要:

東京6月核心CPI年增3.1%,為四個月來首度放緩,主因包括能源價格趨穩及市府免收部分水費,顯示政策效應已發酵,有助紓解通膨壓力及穩定自民黨選情。然而,通膨仍高於日本央行2%目標,使其未來升息仍具可能性,但因內需與薪資增幅疲弱,基礎通膨仍低,導致升息前景不明。專家指出,日銀缺乏管理通膨預期的經驗,溝通策略模糊,增加政策解讀難度。

評論:

6月核心CPI下降主因,源於能源與水費補貼,雖短期壓抑物價,但背後是實質薪資停滯與內需疲弱。這類「政策性降溫」掩蓋不了結構性停滯的事實,只是暫時性的緩衝,無法掩蓋實質薪資與內需長期疲弱的結構問題。

全球央行已逐步退出緊縮,日本卻仍陷於升息兩難。升息恐壓抑脆弱內需,不升又難穩通膨預期與貨幣信譽。日銀溝通策略模糊,市場難以解讀其路徑,也反映日本長年未建立有效的通膨管理經驗。

美中貿易摩擦若再度升級,全球製造成本與中間財價格將再度上升,輸入型通膨恐再度衝擊日本,對高度依賴進口的日本構成第二波壓力。若日本無法強化內需與產業自主性,恐陷入進口成本上升,內需不振的雙重夾擊。 因此,日本應該趁此次通膨的暫時回落盡速推動薪資結構改革與產業轉型,否則當全球關稅壓力與供應鏈震盪再起時,政策空間將迅速枯竭,經濟恐錯失翻轉契機。

歐盟執委會力推穩定幣新規 ECB憂引發銀行擠兌風險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38458

鉅亨網, June 26,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歐盟執委會擬推出新規,允許境外發行的穩定幣與歐盟境內同品牌代幣互換,引發歐洲央行強烈警告。央行憂心此舉在市場動盪時恐引發儲備擠兌,衝擊歐洲銀行體系穩定,尤其當海外持有者大量兌現儲備資產時,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儘管歐盟執委會認為擠兌風險極低,並強調大部分儲備與贖回將在穩定幣主流流通地如美國進行,但監管標準未統一仍引發爭議。雙方對是否要求資產轉移保證也存歧見,加深制度不確定性。

評論:

歐盟新推出的政策,預示著跨國加密資產治理進入新階段,但也暴露出制度整合與金融穩定間的深層矛盾。歐洲央行強烈反對,顯示對潛在擠兌風險的高度關切,尤其當市場動盪時,境外投資人可能優先提取歐盟內部銀行所持儲備,導致連鎖流動性壓力。

未來穩定幣發展將呈現三個明確趨勢:第一,監管國界日益模糊,但儲備與贖回機制將成為各國要點,特別是對資金池控管的法律框架。第二,各國央行將加速推動央行數位貨幣(CBDC)作為回應手段,在抗衡私有幣外,更是重建金融主權的重要工具。第三,全球金融體系將逐步朝「多層貨幣架構」演進,即法定貨幣、穩定幣與CBDC共存並競合的格局,這需高程度的跨境協調與資訊透明。

總結而言,歐盟此次規則可能為短期市場效率埋下長期金融風險。歐盟若希望維持對數位金融秩序的主導力,勢必需在制度設計上補足跨境儲備監管與風險防火牆的缺口。只有在確保市場創新與系統韌性之間取得平衡,歐洲才可能在數位貨幣新秩序中建立長久發展。

美空襲伊朗 華爾街策略師:對投資人是個挑戰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34805

鉅亨網, June 23, 2025

圖片來源: REUTERS

摘要:

美國總統川普證實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空襲,標誌美國正式介入中東衝突。儘管川普稱此為「輝煌勝利」,但華爾街策略師警告,市場仍舊忽略了長期風險。分析指出,美軍行動恐推高油價並加劇通膨壓力。若衝突持續並影響霍爾木茲海峽,油價恐飆至每桶130美元,美國通膨率可能升至6%,並延後聯準會降息。市場情緒面臨不確定性,投資人需應對波動加劇與潛在「停滯性通膨」風險。

評論:

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突襲行動,標誌著中東局勢進入新一輪升級,也為美國本就脆弱的經濟前景增添嚴峻挑戰。從經濟基本面來看,美國經濟諮商會領先指標(LEI)已連續六個月下滑,反映消費者信心低迷、製造業訂單疲軟、初領失業金人數上升與建築許可減少,釋出衰退風險。雖然目前並未立即陷入衰退,但增長動能明顯轉弱,後續更可能受關稅與通膨拖累。

在這樣的背景下,軍事行動帶來的最大經濟衝擊是油價飆升。霍爾木茲海峽是全球三分之一原油出口航道,若伊朗反擊導致封鎖,油價可能突破130美元。這將迅速影響至能源與運輸成本,未來的通膨趨勢將進一步打擊消費者信心與企業利潤。也可能迫使聯準會延後降息,甚至使貨幣政策再陷進退兩難。 總結來看,在美國領先指標釋出警訊、通膨回升壓力浮現之際,戰爭陰影或將加速美國經濟從「軟著陸」滑向「停滯性通膨」的風險,對市場、政策與全球供應鏈構成多重衝擊。

把上千噸黃金從紐約搬回本國?德義面臨壓力 怕川普對Fed下手

https://reurl.cc/o8WlxQ

世界新聞網, June 23, 2025

圖片來源: REUTERS

摘要:

德國與義大利近期掀起將存放於美國紐約的黃金儲備運回本國的呼聲,原因包括川普對聯準會的頻繁施壓以及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兩國分別為全球第二與第三大黃金儲備國,合計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儲備存放於紐約。由於對川普可能干預聯準會獨立性的擔憂,歐洲納稅人協會與多方政治人士呼籲重新評估對美國保管機構的依賴。國際調查亦顯示,越來越多央行有意將黃金轉回本國,以確保在危機時具備資產控制權。

評論:

德國與義大利要求將黃金儲備從紐約運回本土,反映的不只是對川普干預聯準會的擔憂,更顯示地緣政治與資產主權間的矛盾正在加深。歷史上歐洲將黃金存放美國是出於戰略安全與對美元體系的信賴,如今這種信任正在鬆動。近年包括俄烏戰爭後俄羅斯資產遭凍結的案例,使各國重新思考國際衝突發生時,海外儲備是否依舊安全可取得?

兩大國對於黃金儲備議題可能預示央行策略的轉變,亦即從依賴國際機構轉向本國控制,並非完全基於危機,而是追求在高度不確定環境下的金融自主。這也與全球央行對美元依賴下降、尋求儲備多元化的趨勢相呼應。 將來若美國未能穩定金融體系,甚者繼續以政策操作干擾市場機制,將促成更多國家跟進,甚至重新定義央行資產配置的「地理風險」。黃金從美國回歐洲,不只是保險措施,更可能成為全球金融治理重新洗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