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理事辭職、勞工統計局長被川普開除!如何影響美國經濟與全球市場?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88062

鉅亨網, August 2,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川普在非農就業數據不如預期後,閃電開除勞工統計局長,並指控數據遭操縱。同日,聯準會理事庫格勒宣布辭職,市場擔憂聯準會獨立性與數據公正性正遭到政治干預。分析指出,若川普進一步安插人選,恐出現「影子主席」主導政策。專家警告,若數據失去可信度,將動搖全球對美國市場與美元的信心。

評論:

川普在非農報告公布後迅速開除勞工統計局長、聯準會理事辭職。這不僅是一次人事風波,更可能重塑全球資本市場對美國制度穩定性的核心認知。

美國經濟數據長期被視為全球資本定價的基準,一旦其客觀性遭懷疑,將迫使投資人改用非官方數據判斷經濟走勢,例如企業調查、民間機構統計,這也意味著不確定性上升與資產價格波動加劇。同時,若聯準會被認為受政治干預,其利率決策將缺乏可信預期,削弱美元與美債的避險吸引力。

此次事件也代表,美國金融體系核心機構的專業性正面臨壓力。若期中選舉共和黨席次大幅增加並強化政治影響力,未來若進一步更換關鍵人選,市場將重新評估美國政策透明度與數據可信度,並調整資產配置策略。 未來幾個月,市場焦點將轉向美國是否能維持經濟數據與政策決策的獨立性。一旦信任無法挽回,投資人對美國資產的評價將出現根本性改變,甚至可能導致外資流出、美元走弱與風險溢價上升。

OPEC+增產保市 油價有壓 拚奪回全球市占率

https://reurl.cc/1O1xZ8

經濟日報, August 4, 2025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OPEC+擬自9月起結束自願性減產,日增產54.8萬桶,以搶回市占率,政策轉向「增產保市」。此舉有助穩定供應、緩解消費者壓力,也被視為川普的政策勝利;但供應增加恐導致油市供過於求,進一步壓抑油價。分析師預期OPEC+將觀望市場後再決定後續策略。

評論:

OPEC+宣布自9月起大幅增產,這背後不僅是產油國對全球需求回升信心的展現,更深層地呼應了美國近期貿易與能源政策的變化,特別是川普所推動的新一輪關稅調整所帶來的外部壓力。

從經濟結構來看,川普上台後祭出多項懲罰性關稅,帶動市場對通膨再起的預期。能源作為供應鏈與消費市場的重要成本來源,一旦進口商品價格因關稅上升,再疊加高油價,將對實體經濟構成雙重通膨壓力。在此背景下,美國自然希望透過施壓OPEC+推動增產,以降低原油與汽油價格,藉此緩和國內物價壓力,達到關稅與能源雙軌調控的戰略目標。

然而,短期內供給激增可能造成油市再次出現供過於求,布蘭特油價若持續跌破每桶70美元,將對原料出口依賴型國家如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構成財政壓力,甚至影響其國內社會穩定性。

另一方面,對進口導向型經濟體如日本、印度、韓國而言,油價下行將大幅減緩其貿易赤字與家庭能源支出,有助於消費動能回升與通膨降溫。尤其在全球高利率環境尚未明顯鬆動之際,低油價將成為亞洲新興經濟體重要的經濟緩衝器。

日産4~6月虧損1157億日元,連虧4季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icar/59523-2025-07-31-09-23-30.html

日經新聞網, July 31, 2025

圖片來源: 日經新聞網

摘要:

日產汽車2025年4~6月虧損1,157億日圓,連續第四季虧損,受美國關稅、開工率低迷與日圓升值影響。銷售額年減10%,全球銷量下降至70.7萬輛。追浜工廠出現大額減損並將停產。全年利潤預測仍未定,關稅雖降至15%,仍預估使營業利益減少約3,000億日圓。

評論:

當前川普推動的關稅政策對日本產業結構帶來長期壓力。即使日美最新協議將汽車關稅從27.5%降至15%,但仍是一筆沉重的成本負擔。日產汽車的財報正反映這一壓力,其估計約3000億日圓來自關稅衝擊。這不僅是企業經營問題,更是整體日本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變動下的縮影。

美國作為主要出口市場,政治不確定性與關稅變動迫使日本車廠重新評估全球產線配置,卻又難以在短期內完全轉向在地生產。與此同時,日圓升值與原物料價格上漲問題,進一步擠壓毛利空間。而日產宣布關閉追浜工廠,正是這種多重壓力下的縮影決策。更深層的隱憂在於,若日系車廠為求存續而轉向低價策略,將衝擊品牌價值並限縮創新投資,陷入惡性循環。

在更廣泛的產業層面,日本製造正面臨外需依賴與國內生產成本失衡的結構性瓶頸。川普關稅政策揭示了單一市場過度依賴的風險,也凸顯日本產業長期未能完成高附加價值轉型的現實。未來若共和黨在國會掌握更大主導權,政策不確定性恐進一步升高。對日本而言,若未能快速調整出口市場與生產據點,並強化技術與品牌的獨特性,日本企業將持續在全球競爭中失去主導權。

美歐達成貿易協議:關稅15% 適用汽車、晶片 附帶數千億美元投資與採購

https://reurl.cc/DO3keR

經濟日報, July 28, 2025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美國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多數歐盟產品輸美將課15%關稅,遠低於先前威脅的30%。作為交換,歐盟承諾加碼6,000億美元投資美國,並大規模採購美國能源與軍備。協議涵蓋藥品與半導體,金屬部分採配額課稅。雖歐方原盼零關稅,但范德賴恩稱此為最佳結果。此協議也結束數週來的談判僵局,避免歐盟對美實施報復措施。

評論:

歐盟接受15%整體性關稅,看似讓步,實則是以龐大對美投資與能源採購換取戰略安全與科技參與權,反映出歐洲在面對中美科技與地緣競爭下,選擇更明確地向美國靠攏,重構其全球供應鏈與安全體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美國首次在貿易協議中提及尚未正式公告的半導體關稅,顯示美國希望透過這些協議,拉攏盟友一同強化在高科技與製藥領域的主導地位。這背後的目的,是要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並重新打造以美國為中心的生產與投資網絡。 對歐洲而言,雖然未能達成原先期望的零關稅,但透過高額投資與能源協議,確保了在美國市場的立足點,也有助於未來在全球供應鏈中維持競爭力。然而,此協議在歐洲內部可能引發爭議,特別是對醫藥與晶片是否納入關稅的解讀分歧,未來歐盟在對美政策上是否能保持一致,仍值得觀察。

豐田年內開始在印尼生産EV,與中企抗衡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icar/59456-2025-07-24-10-47-52.html

日經中文網, July 24, 2025

圖片來源: 日經中文網

摘要:

豐田宣布將於2025年在印尼生產純電動車bZ4X,這是其首次在印尼生產EV,藉此拓展電動車市場。印尼政府對本地生產EV提供稅收優惠,吸引中國車企進駐,加劇競爭。面對中國品牌快速擴張,日系車廠紛紛展開反擊,包括鈴木計劃2026年推出首款EV、本田與大發則推動混合動力車型。豐田強調「多路徑新能源技術戰略」,將以在印尼超過三成市占優勢,深化在地布局。

評論:

當前豐田宣布在印尼生產bZ4X,此舉不僅是拓展東南亞市場,更反映日本車廠在全球電動化競爭中面臨被迫轉型的壓力。從產業趨勢、國際局勢與日本國內政治觀察,這是一場守住市場主導權關鍵決策。

印尼政府提供稅賦優惠吸引外資,加上本地化即可免除進口稅與奢侈稅,使其成為中國車企布局東南亞的首選。中國品牌憑藉價格與供應鏈整合優勢快速搶占市場。豐田此時投產,既是搶救市占,也是對抗中國競爭的重要一步。

同時,日本國內轉型腳步遲緩。儘管豐田強調多元新能源路線,但在純電領域投入相對保守,加上政治不穩導致政策難以集中推進,企業多半被迫自行找出路。這使得印尼等海外市場成為不得不加快佈局的戰略據點。此外,在產業發展上,印尼擁有豐富的鎳資源與發展中電池產業,若豐田能建立在地供應鏈,有望將印尼打造成出口基地。但若僅止於組裝,仍難與中國車企競爭。 總體而言,豐田是為延長在東南亞的領先時間,但若無更積極的技術突破與政策支持恐難以持續。真正的挑戰,是日本車廠是否有決心全面擁抱產業變革。

中歐峰會:為什麼會談會變得緊張?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4g2n2ld4n7o/trad

BBC新聞網, July 23, 2025

圖片來源: BBC新聞網

摘要:

歐盟領導人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紀念中歐建交50週年,但氛圍緊張。中歐關係因中國支持俄羅斯、對稀土磁鐵出口設限,以及電動車、小額包裹等貿易爭議而惡化。歐盟擔憂中國稀土管制影響經濟安全,並提議對中國電商包裹課徵手續費,也已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中方則反擊調查歐洲白蘭地與豬肉進口,並堅稱貿易補貼合法。雙方互不退讓,且歐方對中國持續支援俄羅斯戰爭經濟表達不滿,使峰會難以產生實質進展。

評論:

中歐關係已從過去的貿易互補,轉向安全、產業與制度層面的全面摩擦。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觸碰歐洲政治底線,再加上稀土磁鐵、電動車、小額包裹等爭議,反映歐盟對中國制度性依賴的警覺升高。特別是稀土出口管制暴露出歐洲在綠能與高科技產業的供應鏈脆弱,促使「去風險化」加速實施,不再是防衛性語言,而是具體政策。

同時,美國與歐盟近期達成15%關稅協議,背後核心是經濟安全與供應鏈重組。這使歐盟在與中國談判時更有底氣,也更堅定立場。尤其當中國企業在補貼支持下大量出口電池與電動車,對歐洲製造業造成壓力,歐盟將更強化對中國進口品的監管與限制。 此外,歐洲國內政局普遍動盪,領導人對內需對外展現強硬姿態;對外,中國對俄支持更讓歐盟難以將貿易與地緣政治分開處理。面對中美雙壓,歐盟不再尋求平衡,而是試圖重塑自身為一個具有戰略主體性的經濟與政治力量。中歐關係或將進一步冷卻,合作空間愈加受限。

日本參議員選舉底定 自民黨執政聯盟確定未能過半 1955年以來首次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8885453

經濟日報, July 21, 2025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日本20日參議院選舉結果出爐,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確定無法取得過半席次,陷入國會「雙少數」困境,為1955年自民黨成立以來首見。此次改選125席,執政聯盟需50席過半,為首相石破茂設下的選舉門檻,最終未達標,重創其政治正當性與施政推動力。

評論:

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出爐,自民與公明組成的執政聯盟未能過半,重挫首相石破茂的政治威望。此結果不僅增加內部施政阻力,也恐削弱日本在對美貿易談判中的協商籌碼。經濟學家預估,川普政府訂定的25%對等關稅,恐導致日本GDP中期減少0.9%,對經濟復甦構成實質衝擊。

政治不確定性也將迅速反映在匯市。若市場擔憂改革停滯、財政寬鬆受限,日圓可能轉為貶值,反映經濟風險上升;但若解讀為債務擴張受抑,避險性升值也可能出現,波動加劇在所難免。

更棘手的是政策推動空間受限。在野黨要求調降消費稅,石破茂則主張普發現金維穩財政,如今失去過半席次,恐被迫妥協,改革進程恐將延宕。結構性問題如高齡化、勞動市場僵化等,難以有效解決。 整體而言,日本可能進入一段「政策真空期」,內需疲弱、外貿受壓、日圓易受外部衝擊牽動,經濟動能與市場信心同步承壓。能否快速重整政治共識,將成經濟走勢的關鍵轉捩點。

戰爭導致大缺工!狂進口中國馬鈴薯俄經濟拉警報?專家:普丁9月訪陸將辦3件事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70821

鉅亨網, July 21,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俄羅斯正陷入嚴重經濟危機,農業因勞力短缺導致馬鈴薯等基本糧食需大量自中國進口。通膨飆升、民生成本大增,戰爭支出占GDP比重高達6.5%。普丁將於9月訪華,盼以天然氣項目與水資源換取中國投資與支持。儘管短期內不至於崩潰,但俄羅斯經濟結構性脆弱與戰爭代價,將成長期挑戰。

評論:

俄羅斯深陷戰爭經濟困局,從糧食出口大國淪為馬鈴薯進口國,凸顯其因烏俄戰爭而加劇的結構性脆弱。大量青壯年徵召上戰場,農業勞動力斷鏈,導致馬鈴薯、雞蛋等民生物資價格翻倍,通膨逼近10%。這場戰爭不僅耗損財政,也侵蝕國內經濟基礎與社會穩定。

烏俄戰爭使俄羅斯被西方孤立,其能源出口遭限制,資金鏈緊縮,普丁只好加深對中國的依賴。9月訪華預示著以天然氣項目、水資源與稅收優惠換取中國投資。但這場不對等的合作關係,俄羅斯恐淪為中國原料供應者,導致自主經濟空間持續收縮。短期內,俄羅斯可憑戰爭支出與中國援助維持表面穩定,但若不重建農工產業與金融體系,將陷入長期停滯性通膨與加劇內部焦慮。 長遠來看,未來俄羅斯有兩個面向發展。一是繼續靠戰爭與能源輸出維持穩定,代價是內部經濟失衡與社會壓力堆疊;二是透過中俄合作契機重新建構各產業經濟基礎,實現有限改革與轉型。

OpenAI估值泡沫? 摩根大通警告「護城河正在收縮」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70796

鉅亨網, July 20,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在全球 AI 投資熱潮中,OpenAI 憑藉快速成長備受矚目,年化營收達百億美元。然而,摩根大通警告其估值偏高,競爭優勢減弱,技術領先地位受挑戰。尤其是在 GPT-4 效能下滑、開源模型迅速崛起、企業端導入程度有限的背景下,加上關鍵人才流失與模型營運成本居高不下,進一步替OpenAI增添未來不確定性。其未來成敗關鍵在於 AI 代理應用落地與多元化變現能力。

評論:

OpenAI 雖在全球 AI 熱潮中快速擴張,卻遭摩根大通質疑估值過高、技術優勢下滑,以及企業應用轉化有限,突顯AI競爭正從「技術競爭」轉向「拚商業模式與韌性」。在此背景下,近期輝達獲准恢復對中銷售 H20 GPU,為技術冷戰投下一道裂縫,也為 OpenAI 帶來機會與警訊。

儘管 ChatGPT 擁有龐大用戶規模,但轉化為穩定企業收入的挑戰仍在。而中國本土如 DeepSeek 等開源模型快速進步,逐步削弱對美國技術的依賴,並強化在地優勢。這場開放與封鎖之間的賽局,正重塑全球AI競爭格局。

不過,OpenAI 仍握有品牌聲量、API 生態與研發資源等關鍵優勢。若能順勢調整策略,加速推動 AI 代理應用與垂直整合服務,仍有望在下一階段搶占高地。

全球正邁向自主化、去中心化的多極生態。未來的AI贏家,不再是模型最強者,而是能整合硬體、演算法與應用場景,構築具備區域適應性與抗風險能力的整合平台。

「美國製造」夢碎!川普關稅大棒反害成本增 製造業連4月萎縮 工廠停工 裁員潮來襲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63261

鉅亨網, July 14,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儘管川普政府聲稱要重振美國製造業,並以加徵關稅為手段削減貿易逆差,但實際成效不彰。最新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已連續四個月萎縮,多家工廠因成本上升與補貼中斷而停工或延後計畫,汽車與半導體產業更傳出裁員潮。專家指出,製造業復興面臨熟練勞工不足、技術與供應鏈瓶頸等結構性難題,短期內難以逆轉長期空洞化趨勢。

評論:

川普主張透過加徵關稅重塑產業結構、削減貿易逆差。然而,實際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不但未見復興,市場反陷入萎縮,多家工廠延宕投資、企業裁員潮接踵而至。福特、Volvo、Intel 等大廠均面臨成本壓力與補貼不確定性,導致新廠建設或擴張計畫停滯。川普關稅不僅未帶來保護效果,反而提高生產成本、擾亂全球供應鏈。

這些關稅的負面效應逐步浮現:原物料價格上升、廠商轉嫁成本困難、出口競爭力受損,造成國內外需求雙雙下降。長期而言,關稅策略將進一步削弱美國的製造基礎,造成更多就業流失與產業空洞化。 從根本看,製造業困境並非單靠關稅能解決。美國面臨熟練技術工人短缺、技職教育不足與關鍵技術空窗的結構性挑戰。真正的產業重建需仰賴多面向政策,如供應鏈重塑、基礎研發投資與勞動力培育。若僅依賴貿易壁壘,無視內部結構問題,只會帶來短期刺激,難以達成長期競爭力的提升。川普的政策雖政治效果顯著,卻暴露美國製造體質的根本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