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盤前大跌7% 因馬斯克組新政黨「美國黨」槓川普

https://reurl.cc/EQ77lv

經濟日報, July 7, 2025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宣布成立新政黨「美國黨」,引發市場擔憂與特斯拉股價下跌。分析師認為,此舉恐激怒川普,導致特斯拉和SpaceX面臨政治壓力。專家普遍指出,馬斯克應聚焦本業,避免讓企業捲入政治議題。儘管特斯拉在AI領域具長期潛力,但短期內政治風險恐壓抑股價表現。

評論:

馬斯克涉入美國政治的路徑,從原先對川普政策的某種策略性認同,逐步演變為公開對抗,最終走向創立「美國黨」的激進舉措,其軌跡映射出企業家角色在極化政局中的轉變與風險。

如今,馬斯克成立政黨、意圖重塑華府權力架構的舉動,不僅與他過去的政治路線斷裂,也標誌著一位科技企業家轉型為政治挑戰者的極端實驗。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場政治賭局極可能反噬馬斯克的科技帝國。未來特斯拉與SpaceX在國防、基礎建設標案上恐遭川普政府報復;同時,馬斯克高度個人化的形象已與企業品牌緊密綁定,任何政治風波都會直接外溢至股東信心與市場評價。 但換個面向思考,與其說馬斯克正以企業家之姿進軍政治,不如說他正在以政治為延伸,鞏固其對未來科技與言論場域的掌控力。然而,這種企業家成立新型態政黨的策略在高度透明與對立的美國社會中,風險極高。若馬斯克無法適時將個人政治實驗與企業責任脫鉤,特斯拉可能將不再是新能源革命的旗艦,反而成為極化時代下的政治犧牲品。

日產汽車與台灣鴻海考慮共同利用追濱工廠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zt/news/k10014855651000/

NHK日本新聞網, July 7, 2025

圖片來源: NHK日本新聞網

摘要:

日產汽車正與台灣鴻海協議,研擬在橫須賀市「追濱工廠」共同生產電動車。該工廠將持續生產日產車款,若合作成真,將有助提振因銷售疲弱導致產能低落的日產。鴻海自2020年起投入電動車領域,期望藉由合作擴大事業版圖。鑑於日產2024年度虧損逾6700億日圓,正審慎考量以共用工廠方式,重整經營體質。

評論:

當日產與鴻海洽談共用追濱工廠,表面上是產能調配與成本控管,實則是一場產業結構轉型的象徵。一方面,日產深陷虧損泥淖,2024年度赤字高達6700億日圓,急需提升工廠產能利用率以避免關廠;另一方面,鴻海自2020年布局電動車,也需要取得實體產線落地與進軍日本市場的機會。

鴻海自2020年推動MIH電動車開放平台,強調模組化、可組裝、可複製的「平台製造邏輯」,意圖扮演電動車時代的Android角色。若此合作成形,將是MIH平台首度嵌入日本成熟車廠產線,誕生一種創新的製造模式,由鴻海主導設計與供應鏈整合,日產則提供實體工廠、製造管理與合規標準。

這不同於特斯拉的高度垂直整合路線。相對地,鴻海以開放式平台搭配既有汽車產線,建立平台驅動的製造架構,為車業帶來更彈性的合作新範式。若雙方整合順利,追濱工廠不僅得以延壽,日產亦可在重整中借力再起。

這場合作將是製造業採行「平台化」加上「地緣分散的範例,有望重塑汽車生產邏輯與全球供應鏈策略。它不只是生產層級的協議,更可能是全球汽車業下一階段進化的日本起點。

歐盟對中國施壓升級?法國官員籲擴大貿易壁壘以保護本土產業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51717

鉅亨網, July 6,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在全球貿易局勢趨於緊張之際,法國財政部長隆巴爾呼籲歐盟擴大對中國進口產品的貿易限制,以保護本土產業,並警告中國在多個產業的高市占率恐損害歐洲經濟。法國工業部長亦指出,中國資金正從美國轉向歐洲,帶來潛在風險。儘管中歐已完成電動車關稅談判的技術層面,但最終協議仍受政治因素影響。歐方強調將依循WTO規則,避免美式對抗策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則重申,中國不是歐洲挑戰來源,應深化合作。

評論:

在中美貿易對峙升溫、川普即將宣布新一波關稅的背景下,歐洲正被推向未來戰略的抉擇路口。法國高層呼籲擴大對中國進口的防禦措施,反映出歐盟對中國產能過剩與資本轉向的深層焦慮。

然而,歐洲面對的挑戰並不僅來自中國或美國本身,而是其「經濟主權」正被關稅武器化與地緣政治綁架。與其說歐洲效仿美國走向封鎖,不如說它正試圖打造一種新的經濟自保模式,也就是在不違反WTO框架的情況下,要求中國企業與歐企合作在地生產,並透過投資審查與技術標準來守護歐洲的產業核心。 於此同時,企業將不得不分散生產基地與資本佈局,以同時應對關稅、政治與匯率三重風險。當川普將關稅從防禦工具轉為政治籌碼,歐洲也不再是傳統多邊主義的溫床,而逐漸轉型為一個貿易現實主義的新戰場。未來企業的競爭力將不再單靠技術或成本,而在於其能否靈活穿梭於這個風險交錯的世界,建立能夠抵禦政治風險的供應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