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稱當前利率不適合推長債 發債策略暫不變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44953

鉅亨網, June 30, 2025

圖片來源: REUTERS

摘要: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現行高利率水準不利於擴大長天期國債的發行,並強調若通膨續降,殖利率曲線才可能同步下移。他雖曾批評此做法前財政部長葉倫偏重短債的策略,但至今仍延續其作法。他對聯準會政策暫緩表態表達擔憂,並預期未來主席接班可能來自現有理事或新任命成員。貝森特也認為進口關稅對通膨影響屬暫時性,未見明顯壓力。

評論:
在當前高利率環境下,財政部長貝森特選擇延續葉倫的短債策略,並非單純延續舊政,而是因應債務供給暴增與市場接受度交織的現實考量。若在殖利率仍高於長期均值的情況下強行加重長債,將可能推升借貸成本並擾亂資本市場。
隨著7月臨近,美國面臨多重政策關口:債務上限談判將引發新一輪國債供給,而聯準會也將決定是否轉向降息。川普關稅政策的宣布,也影響美國財政的穩定性。在市場諸多不確定下,此時選擇「少動長債」策略,實為爭取政策空間與市場穩定的妥協性佈局。
然而,這種債務結構轉向也可能重新定義國債買方結構。在美國吸引力下降、海外需求減弱之際,未來或需透過金融科技、穩定幣平台,甚至與機構銀行合作建立新型購債機制,以維持債市流動性。這種結合傳統與新興資本的做法,可能成為美國財政策略的新基石。
總體而言,貝森特的策略不只是戰術性的延宕長債,而是為7月即將到來的貨幣與財政政策轉折預留空間。而7月將成為檢驗這種新發債思維成敗的關鍵時刻。

東京核心CPI增速降溫 4個月來首放緩 升息仍不明朗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9/8836993

世界新聞網, June 28, 2025

圖片來源: 美聯社

摘要:

東京6月核心CPI年增3.1%,為四個月來首度放緩,主因包括能源價格趨穩及市府免收部分水費,顯示政策效應已發酵,有助紓解通膨壓力及穩定自民黨選情。然而,通膨仍高於日本央行2%目標,使其未來升息仍具可能性,但因內需與薪資增幅疲弱,基礎通膨仍低,導致升息前景不明。專家指出,日銀缺乏管理通膨預期的經驗,溝通策略模糊,增加政策解讀難度。

評論:

6月核心CPI下降主因,源於能源與水費補貼,雖短期壓抑物價,但背後是實質薪資停滯與內需疲弱。這類「政策性降溫」掩蓋不了結構性停滯的事實,只是暫時性的緩衝,無法掩蓋實質薪資與內需長期疲弱的結構問題。

全球央行已逐步退出緊縮,日本卻仍陷於升息兩難。升息恐壓抑脆弱內需,不升又難穩通膨預期與貨幣信譽。日銀溝通策略模糊,市場難以解讀其路徑,也反映日本長年未建立有效的通膨管理經驗。

美中貿易摩擦若再度升級,全球製造成本與中間財價格將再度上升,輸入型通膨恐再度衝擊日本,對高度依賴進口的日本構成第二波壓力。若日本無法強化內需與產業自主性,恐陷入進口成本上升,內需不振的雙重夾擊。 因此,日本應該趁此次通膨的暫時回落盡速推動薪資結構改革與產業轉型,否則當全球關稅壓力與供應鏈震盪再起時,政策空間將迅速枯竭,經濟恐錯失翻轉契機。

歐盟執委會力推穩定幣新規 ECB憂引發銀行擠兌風險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38458

鉅亨網, June 26,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歐盟執委會擬推出新規,允許境外發行的穩定幣與歐盟境內同品牌代幣互換,引發歐洲央行強烈警告。央行憂心此舉在市場動盪時恐引發儲備擠兌,衝擊歐洲銀行體系穩定,尤其當海外持有者大量兌現儲備資產時,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儘管歐盟執委會認為擠兌風險極低,並強調大部分儲備與贖回將在穩定幣主流流通地如美國進行,但監管標準未統一仍引發爭議。雙方對是否要求資產轉移保證也存歧見,加深制度不確定性。

評論:

歐盟新推出的政策,預示著跨國加密資產治理進入新階段,但也暴露出制度整合與金融穩定間的深層矛盾。歐洲央行強烈反對,顯示對潛在擠兌風險的高度關切,尤其當市場動盪時,境外投資人可能優先提取歐盟內部銀行所持儲備,導致連鎖流動性壓力。

未來穩定幣發展將呈現三個明確趨勢:第一,監管國界日益模糊,但儲備與贖回機制將成為各國要點,特別是對資金池控管的法律框架。第二,各國央行將加速推動央行數位貨幣(CBDC)作為回應手段,在抗衡私有幣外,更是重建金融主權的重要工具。第三,全球金融體系將逐步朝「多層貨幣架構」演進,即法定貨幣、穩定幣與CBDC共存並競合的格局,這需高程度的跨境協調與資訊透明。

總結而言,歐盟此次規則可能為短期市場效率埋下長期金融風險。歐盟若希望維持對數位金融秩序的主導力,勢必需在制度設計上補足跨境儲備監管與風險防火牆的缺口。只有在確保市場創新與系統韌性之間取得平衡,歐洲才可能在數位貨幣新秩序中建立長久發展。

美空襲伊朗 華爾街策略師:對投資人是個挑戰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34805

鉅亨網, June 23, 2025

圖片來源: REUTERS

摘要:

美國總統川普證實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空襲,標誌美國正式介入中東衝突。儘管川普稱此為「輝煌勝利」,但華爾街策略師警告,市場仍舊忽略了長期風險。分析指出,美軍行動恐推高油價並加劇通膨壓力。若衝突持續並影響霍爾木茲海峽,油價恐飆至每桶130美元,美國通膨率可能升至6%,並延後聯準會降息。市場情緒面臨不確定性,投資人需應對波動加劇與潛在「停滯性通膨」風險。

評論:

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突襲行動,標誌著中東局勢進入新一輪升級,也為美國本就脆弱的經濟前景增添嚴峻挑戰。從經濟基本面來看,美國經濟諮商會領先指標(LEI)已連續六個月下滑,反映消費者信心低迷、製造業訂單疲軟、初領失業金人數上升與建築許可減少,釋出衰退風險。雖然目前並未立即陷入衰退,但增長動能明顯轉弱,後續更可能受關稅與通膨拖累。

在這樣的背景下,軍事行動帶來的最大經濟衝擊是油價飆升。霍爾木茲海峽是全球三分之一原油出口航道,若伊朗反擊導致封鎖,油價可能突破130美元。這將迅速影響至能源與運輸成本,未來的通膨趨勢將進一步打擊消費者信心與企業利潤。也可能迫使聯準會延後降息,甚至使貨幣政策再陷進退兩難。 總結來看,在美國領先指標釋出警訊、通膨回升壓力浮現之際,戰爭陰影或將加速美國經濟從「軟著陸」滑向「停滯性通膨」的風險,對市場、政策與全球供應鏈構成多重衝擊。

把上千噸黃金從紐約搬回本國?德義面臨壓力 怕川普對Fed下手

https://reurl.cc/o8WlxQ

世界新聞網, June 23, 2025

圖片來源: REUTERS

摘要:

德國與義大利近期掀起將存放於美國紐約的黃金儲備運回本國的呼聲,原因包括川普對聯準會的頻繁施壓以及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兩國分別為全球第二與第三大黃金儲備國,合計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儲備存放於紐約。由於對川普可能干預聯準會獨立性的擔憂,歐洲納稅人協會與多方政治人士呼籲重新評估對美國保管機構的依賴。國際調查亦顯示,越來越多央行有意將黃金轉回本國,以確保在危機時具備資產控制權。

評論:

德國與義大利要求將黃金儲備從紐約運回本土,反映的不只是對川普干預聯準會的擔憂,更顯示地緣政治與資產主權間的矛盾正在加深。歷史上歐洲將黃金存放美國是出於戰略安全與對美元體系的信賴,如今這種信任正在鬆動。近年包括俄烏戰爭後俄羅斯資產遭凍結的案例,使各國重新思考國際衝突發生時,海外儲備是否依舊安全可取得?

兩大國對於黃金儲備議題可能預示央行策略的轉變,亦即從依賴國際機構轉向本國控制,並非完全基於危機,而是追求在高度不確定環境下的金融自主。這也與全球央行對美元依賴下降、尋求儲備多元化的趨勢相呼應。 將來若美國未能穩定金融體系,甚者繼續以政策操作干擾市場機制,將促成更多國家跟進,甚至重新定義央行資產配置的「地理風險」。黃金從美國回歐洲,不只是保險措施,更可能成為全球金融治理重新洗牌的起點。

本田日産在經營統合談崩4個月後再次商討合作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icar/59160-2025-06-20-10-28-05.html

日經新聞網, June 20, 2025

圖片來源: 日經新聞網

摘要:

本田與日產在經營統合破局四個月後,再度啟動合作協商。受到美國高關稅政策與電動化趨勢壓力,雙方皆面臨嚴峻挑戰,合作成為降低成本與確保競爭力的必要選擇。儘管曾因信任裂痕導致合作失敗,但近來關係改善,已開始討論在美國市場、車載電池及自駕技術等領域合作。高盛也指出,若合作成形,有助本田獲利改善。儘管統合難度仍高,雙方正試圖從實質合作逐步建立共識。

評論:

本田與日產恢復合作磋商,表面看是企業策略調整,實則反映全球產業秩序劇變下的迫切自救。川普預計7月重啟高額汽車與零組件關稅,對日系車廠構成實質威脅。面對25%關稅與核心零件加稅,日系車商若不在北美就地整合資源,將無法生存於全球市場。

雙方去年經營統合破局,原因在於控制權爭奪與信任裂痕。但當前總經環境惡化、電動車轉型成本劇增,迫使企業放下包袱重回談判桌。這不僅是成本壓力驅動,更是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與去全球化趨勢下,日本企業尋求共同抵禦機制的結構調整。 此外,這不僅是日系車廠的困境。美中脫鉤、供應鏈重組、碳關稅上路,都意味著企業必須提前佈局去全球化時代。本田與日產的重新靠攏,預示著日本製造業即將走出獨立競爭的迷思,轉向結盟共生的階段。

日本最大家居連鎖店NITORI 在中國收縮 關店比重達20%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25178

鉅亨網, June 17,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日本家居連鎖品牌宜得利(NITORI)正大幅縮減在中國的據點,今年上半年已關閉 21 家門市,約占中國現有店數的兩成。此次撤店波及福州、寧波、天津、北京等多座城市,而目前正以大幅折扣清庫存。根據官方數據,宜得利在全球共有 1,035 家門市。而由中國市場的收縮顯示,其海外擴張策略正面臨調整壓力。

評論:
宜得利在中國集中關閉門市,表面上是回應當地消費力低迷,背後卻指向更為宏觀的戰略重塑。宜得利現階段正積極轉移戰略重心至東南亞與印度市場。這類型的布局實際意味其策略已邁入更成熟的全球配置階段。
對日本而言,日本企業長期以來依賴成熟市場穩定營收,卻因中國增速放緩而面臨挑戰。宜得利此次調整,正好映照日本經濟轉型迫切性:將重心從單一大市場轉向多點分散的區域布局,這不僅是對中國市場泡沫警示的快速回應,也呼應日本政府近年推動的經濟再平衡方向。於此同時,未來日本經濟增長可能更仰賴中小企業與主動出海策略,而非僅依賴大企業或出口導向。
總結來說,宜得利在中國的階段性調整,正是日本企業從數十年出口依賴走向全球區域再分配的重要信號。若這模式在多家零售與製造業複製,日本經濟將迎來一輪更具彈性與韌性的升級浪潮,也將進一步重構其全球戰略格局。

美推進穩定幣 零售商按讚 可望作為與信用卡商議價籌碼

https://reurl.cc/9DeGRY

經濟日報, June 16, 2025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美國參議院現在審議的穩定幣法案,引發零售業者關注,希望藉此降低對Visa和Mastercard信用卡高額手續費的依賴。穩定幣交易可望加速資金結算,減少中間成本。而信用卡具備現金回饋等優勢,要讓消費者轉向穩定幣仍需克服使用門檻,如錢包設定繁瑣等問題。另一方面,南韓新總統李在明積極推動與韓元掛鉤的穩定幣,盼藉此強化本國貨幣地位、減少美元主導性,以因應資本外流風險和數位資產市場的國際競爭。

評論:

穩定幣正處於從加密圈邊緣進入全球金融核心的轉折點,其顛覆性在於對「金融主權」與「商業權力結構」的重塑。市場反應此消息,Visa 和 Mastercard 股價因此小跌,但短期內消費者對傳統回饋與保障的依賴性高。換句話說,零售方希望,但消費者尚未為這場轉變埋單。未來的關鍵在於能不能設計出比「信用卡回饋+保障」更誘人的使用體驗。

南韓則以推動本國穩定幣作為金融主權的延伸工具,藉以對抗美元穩定幣滲透可能引發的資本外流。這代表穩定幣將不再只是技術創新,而是貨幣政策與地緣金融實力的延伸武器。 於此同時,未來發展的關鍵不在幣本身,而在於誰能提供最具吸引力的「支付體驗」與「信任機制」,並透過穩定幣架構建立用戶習慣與政策主導權。

中東衝突加劇 壓抑美股追高 下周再迎Fed考驗

https://reurl.cc/2KnOZX

世界新聞網, June 14, 2025

圖片來源: 美聯社

摘要:

中東衝突升溫推升油價大漲,並壓抑美股表現。美股主要指數上週五大幅收跌,道瓊狂瀉逾770點。儘管一週累計跌幅有限,但地緣政治與即將登場的聯準會決策會議,為市場增添不確定性。油價創下自俄烏戰爭以來最大單日漲幅,金價也刷新歷史新高。投資人憂心油價上揚將推升通膨,進而影響Fed降息安排。專家提醒,若中東情勢惡化或Fed立場轉鷹,將加劇市場波動。

評論:

以色列對伊朗南帕斯氣田的打擊,不只是軍事挑釁,更是針對其能源命脈的精確打擊。這顯示地緣政治風險已深度滲透至全球能源供應結構。若霍爾木茲海峽局勢惡化,油價可能衝破百元關卡,進一步衝擊全球通膨與資產價格。

聯準會則處於兩難處境:面對因油價高漲導致的通膨壓力,降息空間被壓縮;但若堅守鷹派路線,又可能引爆市場不安。至此,Fed目前扮演的角色不僅是經濟數據的反應者,更是市場預期的主導者。其點陣圖與政策聲明,兩者政策訊號將決定市場是否能維持穩定。

此外,沙烏地近期主動增產原油,似乎試圖穩定市場,避免衝突升溫失控。這也透露出OPEC+的新角色,不再只是價格調節者,更是地緣局勢的博弈玩家。整體而言,隨著能源安全重新成為全球關注核心,未來的國際政策協調,將更加重視石油與通膨之間的連動關係。

李在明拚經改 擬追加150億美元預算 韓股強心針

https://reurl.cc/dQ4ZYz

經濟日報, June 9, 2025

圖片來源: 歐新社

摘要:
南韓新任總統李在明上任後,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政策評估,包括追加預算、稅制改革與提升股東報酬率,吸引全球資金回流韓股。外資如安本投資等看好其加強公司治理與改善股東權益的承諾,認為有望改善「韓國折價」現象。南韓政府擬編列至少20兆韓元的預算刺激內需,並推動修法改革董事會結構,強化股東保護,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信任與投資價值。

評論:
南韓的公司治理長期受到「財閥文化」的深層影響。這些由少數家族掌控的大型企業不僅掌握國內主要經濟命脈,也深植於政治體系之中,形成資本與權力高度集中、透明度低、問責性弱的企業治理結構。董事會往往由「橡皮圖章式」的內部人主導,獨立董事形同虛設。
這種治理架構導致外資對南韓股市信任度偏低,企業估值長期被打折,即所謂的「韓國折價」。此外,財閥透過交叉持股與複雜的控股結構,進一步削弱了小股東權益,並妨礙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
李在明的治理改革,若成功將是對南韓資本市場的結構性鬆綁。特別是推動董事會對「股東」而非「家族」負責,會為企業決策帶來根本轉變。
未來,若南韓能透過法律與制度強化這些改革並防止政商再度結合,不僅能縮小「韓國折價」,甚至有潛力成為亞洲公司治理的標竿,帶動區域性資本市場的深度整合與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