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家族籌不出資金 日本小7母公司Seven & i私有化破局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7-Eleven 母公司 Seven & i 控股宣布,創辦家族伊藤家族因資金籌措困難,已放棄管理層收購(MBO)計畫,導致公司未來的掌控權變數增加。受此影響,Seven & i 股價下跌 12.5%,市值縮減至約 380 億美元。伊藤家族原擬以 8 兆日元私有化方案來對抗加拿大連鎖便利店巨頭 ACT 提出的 7 兆日元併購案,並獲得日本三大銀行與伊藤忠商事的支持。然而,26 日伊藤忠商事決定撤資,令融資計畫受阻。Seven & i 表示將持續尋找機會,並與 ACT 保持積極對話。

評論:

Seven & i 放棄 MBO 計畫後,7-Eleven 的經營權未來充滿變數,市場關注其是否將接受加拿大 ACT 的收購提議。日本便利商店市場高度飽和,7-Eleven 仍為市佔最高的龍頭,但隨著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及市場增長趨緩,業者需尋求轉型與創新。ACT 若成功收購,將成為全球最大便利商店集團,可能改變日本零售業競爭格局,也引發日本政府的監管關切。

另一方面,便利商店業者正積極推動數位化轉型,例如自助結帳、無人商店、電商取貨點等模式,以提升營運效率與顧客體驗。此外,政策變動與消費習慣轉型,也驅使業者擴展服務範圍,如藥品取貨、外送平台合作等。未來,7-Eleven 或將透過內部改革強化競爭力,或與國際資本合作,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日本零售市場可能迎來新一輪洗牌。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875967

鉅亨網, February 27, 2025

德國大選效應 中小股錢景俏 國防、不動產族群有望受惠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德國聯邦議會大選於23日舉行,若基民黨/基社黨聯盟(CDU/CSU)順利勝出,並與基社黨或綠黨組成執政聯盟,德股DAX指數有望再創新高,中小型股、國防及不動產類股也可能受惠。然而,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若成為第二大黨,將為未來政策帶來不確定性。選後,企業稅降低與電價穩定的預期將利好市場,國防支出增加則將推升相關股票。不動產、汽車及化工股亦受政策影響可望成長。銀行、保險與科技股則可能成為市場避險選擇。

評論:

德國聯邦議會選舉結果顯示,基民盟/基社盟(CDU/CSU)以28.5%得票率領先,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升至第二大黨(20.8%),而社民黨(SPD)僅獲16.4%,創歷史新低。此次選舉反映右翼勢力的崛起與傳統政黨影響力下降,預示德國政治可能進一步右傾。CDU/CSU需與SPD或綠黨談判組建聯合政府,而AfD雖無法執政,仍可能影響政策制定,增加不確定性。

在經濟方面,市場關注新政府如何應對經濟疲弱、財政改革與能源轉型。若政府能推動減稅、基建投資與企業友善政策,有助於提振企業信心與就業,但內部政治分歧恐拖慢決策進程。國防與基礎建設類股有望受惠,金融與製造業則取決於政策方向。長期而言,德國需在維持財政紀律與刺激經濟成長間尋求平衡,否則可能影響歐洲整體經濟穩定。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8566799?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經濟日報, February 24, 2025

彭博:AMD 欲售伺服器廠 多家台企有興趣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AMD正在與亞洲公司洽談出售其去年收購的數據中心製造工廠。台灣的仁寶、英業達等公司皆表現出收購意向,資產估值約在30億至40億美元。若順利,交易可能在第二季度宣布。雙方尚未達成協議,AMD及相關公司代表不予置評。去年8月,AMD以49億美元收購ZT Systems並獲得這些工廠。ZT之前是英業達的AI伺服器組裝長期合作方。為避免與戴爾和惠普等客戶競爭,AMD計劃剝離這一業務。該製造部門可能售價在15億至30億美元,年收入約100億美元。

評論:

AMD計劃出售其數據中心製造工廠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這次出售的潛在買家包括台灣的仁寶、英業達、和碩和緯創等公司。這一消息反映了AMD希望專注於核心業務,避免與主要客戶的競爭。

外界認為這次出售不僅是為了避免競爭,更是為了在AI熱潮中抓住新的機遇。此外,這些工廠位於美國新澤西州和德克薩斯州,對於潛在買家來說,這些地點有助於避開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 未來,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伺服器製造業務將成為關鍵領域。這次出售可能會促使更多企業進行戰略調整,而擁有這些製造工廠的公司將能夠迅速擴展其伺服器設備生產能力,進一步鞏固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總體而言,這次交易將對全球科技產業產生深遠影響。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8564267?from=edn_newestlist_vipbloomberg

經濟日報, February 22, 2025

日本經濟界代表團訪華,「互惠」難度大

圖片來源: 日經中文網

摘要:

2025年2月16日,日本經濟團體代表訪問中國,儘管對華貿易佔日本貿易總額的20%,但中國對日本依存度降至5%,要在這基礎上建立新的互惠關係較為困難。此次訪華旨在推動戰略互惠關係,並完善投資環境。隨著中國的GDP超過日本4倍,中日關係受安全保障及國際形勢變化影響加劇。日本企業擔憂中美對立和《反間諜法》。日本對華直接投資2023年降至39億美元,2024年進一步下降。日本經濟界關注新的中日關係展開。

評論:

日本經濟界代表團訪華,顯示出兩國經濟關係的複雜性。儘管對華貿易佔日本貿易總額的20%,都表明兩國經濟關係已經發生顯著變化,而中日關係也日益受到安全保障和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 展望未來,中日經濟關係將面臨更多挑戰。美國總統川普再次上台可能加劇中美對立,使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風險增加。對於目前經濟低迷的中國來說,吸引日本投資的需求增強,但日本企業擔心受到中美對立和中國《反間諜法》影響。兩國需要通過高層對話和經濟合作,尋找新的合作機會,以推動雙邊關係穩定發展。儘管變數較多,中日經濟關係仍存在潛在的合作機會,可以共同應對挑戰,創造雙贏局面。

https://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investtrade/58042-2025-02-17-10-15-40.html

日經中文網, February 17, 2025

Intel獲美國全力支持 台供應鏈受矚目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863465

鉅亨網, February 16, 2025

圖片來源: REUTERS

摘要:

川普多次指稱臺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生意,並傳出他要求台積電投資Intel,引發業界關注。專家指出,即使台積電不投資,Intel在川普任內仍會被大力支持。Intel的晶圓代工服務生態系中,臺灣供應鏈如智原、家登、科嶠、M31 和鈦昇都備受矚目。

智原因併購 ARAGIO的優勢和其設計服務,將因美國政府扶植Intel而受益,進一步擴展其先進製程營收。家登、科嶠和鈦昇則在美國布局,為Intel提供必要設備,隨著Intel擴大美國當地生產線,他們的出貨量也將增加。

Intel獲得美國全力支持,將影響全球半導體競爭態勢,而臺灣供應鏈在這場大國博弈中的角色自然也受到市場關注。

評論:

川普上任後多次提到臺灣竊取美國的晶片生意,甚至有傳言要求台積電投資合建Intel,使得業界對Intel供應鏈格外關注。

Intel晶圓代工服務生態系中,除了美國企業外,臺灣廠商如力旺、M31和晶心科等也有蹤跡。智原更是唯二入選 IP 與設計服務的台廠之一。業界認為,智原過去布局先進製程受阻,主要是與台積電的微妙關係,但隨著美國政府全力支持Intel,智原也許將成為受惠者,並透過設計服務擴大營收,提升競爭力。 家登、科嶠和鈦昇也在美國布局,提供晶圓載具和相關設備,隨著Intel加速擴大美國生產線,這些設備的需求將增加,有助於台廠營運。未來,臺灣供應鏈在全球半導體競爭中的角色將更加重要,值得市場關注。

德國該拿什麼拯救它的汽車工業?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n93rqgn0wpo/trad

BBC NEWS 中文網, February 16, 2025

圖片來源: BBC NEWS 中文網

摘要:

近年來,德國汽車工業受到經濟低迷、電動車市場發展不及預期及國際競爭加劇等問題的挑戰。大眾、賓士和寶馬等品牌的銷量和產量顯著下滑,導致工廠利用率低於最大產能。能源成本上升、勞動成本高昂,加上俄烏戰爭影響,令德國汽車產業面臨困境。政府取消電動車補貼也對市場造成負面影響。德國汽車製造商正採取積極措施恢復競爭力,以重振該國經濟,重新奪回國際市場份額。

評論:

德國汽車工業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革。隨著全球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加,德國汽車製造商正在加速轉向電動和混合動力車輛的生產。這不僅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也是為了遵守更嚴格的環保法規。未來幾年,電動車的市場佔有率將進一步增長,並且德國的汽車工業將在這一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

此外,自動駕駛技術也將是未來汽車工業的一大趨勢。德國的汽車製造商正在積極投入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這將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未來幾年,自動駕駛車輛的普及將進一步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 總之,德國汽車工業正處於轉型期,未來將會面臨許多挑戰,但也擁有許多機會。通過不斷創新和改進,德國的汽車工業或將繼續保持其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業績承壓! 日產汽車:計畫削減中國中國50萬輛產能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8552106?from=edn_search_result

經濟日報, February 16, 2025

圖片來源: REUTERS

摘要:

日產汽車因在全球市場上的表現不佳,特別是在中國市場,故公布了一系列結構改革計畫。截至2025年3月,日產汽車計入1,000億日圓的改革費用,並計畫削減全球產能,其中包括將中國市場的年產能減少50萬輛至100萬輛,並關閉江蘇省的一家工廠。為了恢復業績,日產還將裁員9,000人,並每年削減固定成本3,000億日圓以上。

此外,由於美國業務的低迷,日產預計2024整年將虧損800億日圓。而日產和本田汽車的合併協商也已正式終止。

評論:

日產汽車的結構改革計畫反映出其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巨大壓力。日產削減中國市場產能、關閉工廠並大規模裁員,顯示其在該市場中的競爭力正在急劇下降。而這一系列措施,不僅是日產在全球市場面臨挑戰的縮影,更預示了中國車市未來的劇烈競爭與不確定性。

展望未來,日產若無法迅速提升其產品競爭力,將難以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立足。中國市場的低迷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其他國際汽車品牌,削弱其全球市場地位。而中國政府對本土車企的支持,也將使外資品牌面臨更大挑戰。總體而言,日產的困境預示著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壓力。

日元貶值帶來海外收益大增 日本經常帳盈餘創歷史新高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856635

鉅亨網, February 10, 2025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摘要:

日本政府公布,2024 年經常帳盈餘達 29.26 兆日元(約 1930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主要受惠於日元貶值帶動海外投資收益提升,以及貿易逆差縮小。經常帳盈餘年增 29.5%,為連續第二年成長。

其中,海外投資收益貢獻的主要收入增長 11.3% 至 40.21 兆日元,受金融、零售與汽車產業的海外業務擴張推動。日元平均匯率為 151.48,年貶 7.8%,進一步提升海外收益價值。

貿易逆差減少 40% 至 3.90 兆日元,出口成長 4.5%,半導體設備與汽車需求強勁;進口微增 1.8%,但能源價格下降限制增幅。服務貿易逆差縮小,旅遊盈餘達 5.90 兆日元,受外國遊客激增至 3687 萬人帶動。

日元貶值助長投資盈餘,但美國貿易政策與中美貿易摩擦恐增市場不確定性。

評論:

日本2024年經常帳盈餘達29.26兆日元,創歷史新高,主要因日元貶值提升海外投資收益,而貿易逆差亦有所縮小。

然而,日元走弱也可能導致進口成本上升,對國內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特別是美中貿易摩擦,可能對日本未來的經常帳盈餘構成挑戰。

因此,儘管目前盈餘創新高,日本仍需謹慎應對潛在的經濟風險。

蘋果陷美中角力漩渦 台積晶片和中國市場都藏關稅風險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8/8532662?from=wj_catelistnews

世界新聞網, February 6, 2025

圖片來源: 路透

摘要:

蘋果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科技企業之一,在美中地緣政治衝突升級中面臨更大挑戰。美國加徵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加上中國政府可能對蘋果應用程式商店展開調查,使其經營環境更趨複雜。

在iPhone銷售放緩、人工智慧競爭落後的背景下,10%關稅的實施讓蘋果處境更加艱難,而競爭對手三星則因生產基地位於越南和印度,避開關稅影響。此外,蘋果高度依賴台灣生產的晶片,若進一步加徵關稅,成本勢必上升,甚至可能影響中國市場佔有率。

雖然蘋果正逐步將部分生產移往印度、越南等地,但全面轉移需時多年,且恐引發中國政府反彈。蘋果能否透過談判減輕關稅影響,仍取決於美中關係走向。

評論:

蘋果公司正面臨美中地緣政治緊張升級所帶來的多重挑戰。而中國對蘋果應用程式商店的監管審查,可能進一步影響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運營。此外,蘋果在中國的智慧手機市占率正在下降,主要競爭對手如華為等本土品牌的崛起,加劇了市場競爭。儘管蘋果嘗試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其他國家,但短期內難以完全擺脫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因此,蘋果需要在供應鏈管理、產品創新和市場策略上採取更積極的應對措施,以應對這些挑戰。

印度媒體加入對Open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訴訟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863e8qgqv0o/trad

BBC News中文網, February 6, 2025

圖片來源: BBC News

摘要:

印度最大的新聞機構正計劃加入對OpenAI的法律訴訟,指控其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新聞內容訓練ChatGPT。包括《印度快報》《印度教徒報》和NDTV在內的多家媒體都參與其中。OpenAI則否認指控,強調其數據來源符合法律規範。ANI此前已率先提告,要求OpenAI賠償並停止使用其內容。此案可能影響未來AI與新聞版權的關係,並促使更多媒體尋求法律保護。同時,印度政府正考慮監管AI,確保其不影響選舉或侵犯隱私。

評論:

近期,印度多家媒體指控OpenAI未經授權使用其內容訓練ChatGPT,這引發了人工智慧與版權法之間的激烈討論。支持者認為,AI模型的訓練基於公開資料,屬於合理使用,且有助於技術進步。然而,反對者擔心,未經授權的內容使用可能損害原創者的權益,並削弱新聞業的經濟基礎。

與此同時,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的崛起也引發關注。DeepSeek以低成本開發出強大的開源AI模型,不僅對傳統AI巨頭構成挑戰,但其資料庫設置地點,也引發國際上對數據隱私與安全性的質疑。

未來,隨著AI技術的發展,全球各地可能會出現更多類似的法律挑戰。各國政府需制定明確的法規,平衡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確保AI的發展不以犧牲創作者的權益為代價。此外,對於新興的AI公司,如DeepSeek,需特別關注其數據來源和使用方式,以避免侵犯他人權益並確保技術的合法性和道德性。